兩會聲音︱汪華東代表:以“綠”為底 繪出淮北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全國人大代表、淮北市市長汪華東。 淮北市委宣傳部供圖
人民網北京3月8日電(呂歡歡) 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是一道世界性難題。2023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淮北市市長汪華東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給出了淮北答案。
1958年建礦,1960年設市,淮北這座城市因煤而建、緣煤而興。建市60多年來,累計開採煤炭11億多噸,資源依賴慣性、產業層次偏低、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日益凸顯,其中採煤沉陷區成為淮北最深“傷疤”、發展最重“難題”和民生最大“痛點”,淮北市亟需轉型。
是逐步放棄工業,轉型發展其他產業,還是從已有的優勢領域入手,尋找新的增長空間?汪華東的答案是后者,“我們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保持定力,守正創新,全力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其中,綠色轉型發展、生態保護和修復是兩大抓手。”
多年來,淮北市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的同時,以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為突破口,持之以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把採煤帶來的土地塌陷、生態破壞、社會影響等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截至2022年底,淮北市已治理採煤沉陷區面積約21.9萬畝,治理率達51.5%,形成南湖、綠金湖、朔西湖等一批生態湖泊,城市生態空間大幅拓展,山水生態特色更加鮮明,呈現“煤美與共、湖上淮北”的城市氣質。淮北市先后榮獲中華環境優秀獎、國家森林城市等稱號。
說到這裡,汪華東表示:“過去是沉重包袱,現在是生態財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共識越來越多,雙向轉化之路越走越寬,人民群眾也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生態紅利。”
“淮北綠”來之不易,下一步如何發揮綠色優勢,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
汪華東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促進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內容令他倍受鼓舞、倍增信心。轉型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淮北市將錨定“綠色轉型發展示范城市、國家重要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定位,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堅持工業強市、產業興市、生態立市不動搖,用好國家和省各項支持政策,有限聚焦,久久為功,重點做好產業轉型升級“四篇文章”。
以煤為本,“化”出美好未來。立足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基地,加強創新平台建設,推動煤化工產業向新能源材料、電子化學材料、醫藥農藥中間體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延伸,爭取到2025年新型煤化工基地實現產值500億元。
以鋁為基,“鋁”出千億產業。依托濉溪省級鋁基金屬材料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加大延鏈補鏈強鏈,建設國家級鋁基產品檢測中心,推動鋁基高端金屬材料向車用鋁合金新材料和工業零部件升級,加快打造千億產業集群。
以旅為媒,“游”出流連忘返。堅持以文彰旅,以旅促文,系統梳理隋唐大運河遺址世界文化遺產、淮海戰役雙堆集殲滅戰紅色遺址、煤電酒紡工業遺存等資源,加強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延續城市文脈,加快發展文化旅游業。一體規劃南湖、朔西湖等重要生態板塊,以旅游觀光火車串點成線,著力打造“煤美與共、湖上淮北”。
以綠色為底,“轉”出綠意盎然。大力發展光伏、風電、氫能等新能源產業,提升新能源裝機規模,優化能源供給結構﹔以平山二期為標杆,推進傳統煤電項目改造提升,打造清潔煤電供應體系﹔在煤層氣開發利用、地源熱泵集中供暖等方面加大攻關力度,實現二次開發、綜合利用。
“繼續走好轉型發展之路,建設有影響力的綠色轉型發展示范城市,沒有捷徑,實干為要。淮北市將全力拼經濟、穩增長,拼作風、提效能,拼服務、惠民生,在皖北‘兩個加快’中奮勇爭先,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全力追趕,打造宜居宜業宜學宜養宜游的幸福城市,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淮北篇章。”汪華東說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