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職故事丨全國人大代表王建偉:茶旅融合蹚新路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早春的山區,氣溫依舊有一絲寒冷,此時正值茶樹養護階段,王建偉帶著村民在茶園裡對茶樹進行追肥、修枝。
王建偉是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也是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霄坑村黨委書記。
近年來,在王建偉的帶領下,地處偏遠山區的霄坑村探索"協會+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茶產業,村中昔日難成氣候的制茶小作坊,蝶變成了現代化茶業企業,茶葉品牌也越叫越響。
全國人大代表王建偉。人民網 王銳攝
“我們村很早就完成了從砍樹到種茶的轉型發展,可以說茶葉產業的發展為霄坑村找到了致富的密碼。”王建偉介紹道。
2018年王建偉當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首次參加全國兩會的他就深受觸動。在參加代表團審議和聆聽代表建議時,不少代表都提出了“要整合資源、統一品牌、做優產業”。這也為他解開了“霄坑村茶葉怎樣發展、朝哪個方向發展”的困惑。
回到村裡,他就圍繞打造產業化農業品牌展開工作。首先是改變村民“單打獨斗”的模式,整合發展“霄坑綠茶”地域性公共品牌。其次嚴把質量關,全村茶葉統一標准、統一管理、統一宣傳。截至目前,霄坑村已有茶園5000余畝、茶葉加工廠26家,省級著名商標6個,僅一個村年產茶葉就達14萬斤,茶葉年銷售收達入5000多萬元。
航拍貴池區梅村鎮霄坑村。人民網 王銳攝
“如今,茶葉產業已經基本成型,為了不受市場周期性波動影響,我們又開始了新的轉型,那就是發展旅游業。”
霄坑村生態環境非常好,所以憑借天然優勢,王建偉又開始推進鄉村旅游示范點的打造工作。
在梅村鎮霄坑村龍襲坑,中共黃西工委暨黃西總隊機關駐地遺址紀念碑就坐落於此。近兩年,隨著紅色旅游的蓬勃發展,霄坑村依托黃西工委遺址,建設了霄坑黃西工委紀念館項目,又結合老山自然保護區宣教館,以紅色生態旅游為中心,圍繞霄坑有機茶文化,對霄坑特色旅游進行提檔升級。
茶葉成為霄坑村的“致富葉”。人民網 王銳攝
“下一步,我們將趁著紅色旅游的東風,依托紀念館教育基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改造升級,把霄坑村建設得更美。”如今,王建偉再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他覺得5年的履職經歷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提升,但責任更大了,擔子也更重了。對於農村的發展,結合切身體會和充分調研,他又有了新的建議。
“一是關於農業品牌,希望繼續加強農產品品牌的塑造﹔第二是希望加快鄉村的數字化建設、數字化管理﹔第三就是鄉村振興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勢制宜進行差異化發展。”王建偉建議,“鄉村振興不能千篇一律,把一個模式完全復制,而要分層分類加以推進。要繼續大力扶持、發展‘產業優’的鄉村,更好地發揮其示范帶頭作用,同時廣泛挖掘有產業發展潛力的鄉村,予以指導和扶持。而對於產業資源有限的鄉村,可以在提升鄉村環境、改善基礎設施等方面發力,帶動鄉村發展,增加村民幸福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