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或者喜慶日玩龍燈,不少人見過,但你不一定見過玩蛇燈的。在肥東縣包公鎮大邵村,就有一項特殊的傳統燈藝——洋蛇燈。可別小看了這洋蛇燈,它可是唯一入選國家級 " 非遺 " 的蛇燈,更重要的是,玩這洋蛇燈可是規矩多多 ……
" 洋蛇燈 " 的故事多
從肥東縣城一直向東約半小時車程,就來到了包公鎮。一千年前,這裡走出了世界聞名的包公,一千年后的今天,這裡依然不簡單,特別是境內的大邵村。表面上看,大邵村和別的村庄沒什麼兩樣。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村子裡,居然還有一座 " 潛龍宮 ",而 " 潛龍宮 " 裡供奉的可不是龍,而是他們的鎮村之寶——洋蛇燈。
推開 " 潛龍宮 " 兩扇厚厚的大門,一條盤踞中間五六米高的大蛇躍然眼前:蛇頭栩栩如生,蛇身鱗紋歷歷可現 …… 大邵村為何供奉這樣一個蛇燈呢?" 這洋蛇救了我們祖先,我們當然要把它供起來 ……" 說起洋蛇燈,村民們都紛紛圍了上來,並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傳奇的故事。
元末明初的一天,元兵潰敗,散兵游勇四處奔逃。一隊元兵逃到位於肥東縣東山腳下的大邵村,全村男女老少四散逃命,村裡隻剩下邵姓婆媳二人,因媳婦身懷六甲,隻得躲在東山山洞裡棲身。進村的一小撮元兵飢渴難忍,正准備點火做飯時,發現大隊明兵追來,驚恐萬狀的元兵便拼命往東山上跑。不巧的是元兵也發現了山洞,躲進去后忽見洞內有兩位婦人,頓時獸性大發,欲圖不軌。婆婆見狀上前跪拜求饒。凶惡的元兵哪肯放過,用力推倒婆婆,媳婦見狀,發出慘烈的哭喊聲 …… 正在危急之時,忽然,山風大作,雷電交加,暴雨傾盆,隻聽洞口草地 " 嗖嗖 " 有聲,一條身長數丈的白蟒飛下山崖,直扑山洞,口吐蛇珠,直逼元兵,元兵嚇得四散逃遁 …… 不一會又風停雨住,艷陽高照,婆媳安然無事。她們欣喜若狂,面對東山叩拜不已。邵家人認定救命巨蟒一定是東海蛇神。為紀念 " 蛇神飛降,人口平安 " 這一逢凶化吉的大事,於是扎起蛇燈,取名 " 洋蛇 ",寓意海洋蛇神。自此后,邵氏后人便一代傳一代玩起了洋蛇燈,一直玩到今天,玩成了國家級的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 作為合肥市為數不多的國家級‘非遺’之一,這種以蛇作為家族圖騰的文化現象在全國都很少見,因此中央電視台等媒體把洋蛇燈譽為‘中華一絕’,據我們了解,洋蛇燈是唯一入選國家級‘非遺’的蛇燈。"70 多歲的洋蛇燈非遺項目傳承人邵傳富告訴我們。
○洋蛇燈表演
為何 18 年才玩一次
其實,洋蛇燈能成為國家級 " 非遺 ",除了有優美的傳說外,還因為蛇燈的制作工藝技巧極其復雜,表演時有一系列嚴格的 " 規矩 "。可以說,它集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手工技藝、民間信仰、民間口頭文學等多種文藝形式於一體。這其中有一條規矩就很耐人尋味:洋蛇燈 18 年才玩一次,平時是不能隨便亂動的。
為什麼 18 年才能玩一次呢?答案還在那個優美的故事中。
原來,邵氏婆媳回村 99 天后,媳婦喜得貴子,取名邵思明,意即盼望明朝政權的建立。思明從小聰明過人,知書達理,練就一手扎燈絕活。到了 18 歲那年,母親覺得兒子成人了,懂事了,於是就把 18 年前遇難時幸得海蛇相救一事告訴了兒子。知恩圖報的邵思明就從這年開始和村人扎出蛇燈紀念蛇神,並且規定以后每 18 年玩一次,每玩一次蛇身增加一節,大約 1.60 米,寓意一代人又成長起來了。" 一開始的蛇燈才幾丈長,你看現在已有近百米了。" 邵傳富指著洋蛇燈說。
據了解,完整的洋蛇燈前導有蛇珠,蛇珠是 99 個小角組成的圓球。蛇身內有 99 盞燈,以此紀念蛇神保佑降福后 99 天臨產,蛇身用竹片扎成鱗狀,外蒙白布,不繪鱗,晚上玩燈時,腹內燭光照耀,現出滿腹鱗紋。蠟燭插在一個圓形的上下垂直能轉的直徑上。玩時不論側旋,還是翻滾,燭心始終朝上,不會熄滅。
" 按照現在觀點,每 18 年玩一次也是很科學的。" 邵傳富說," 洋蛇燈每玩一次都要一切從頭開始。它工藝技巧極其復雜,綁、扎、鑿、勾、翹、壓等方法多樣,不是一個藝人就能獨立完成的﹔選材上也非常講究,主要的毛竹、桑皮紙、黃麻、蠟燭、珠等材料都有專門的產地。更重要的是,洋蛇燈在表演時還有嚴格的程序。在以前經濟不發達時,如果每年都玩,人力、財力肯定跟不上的。"
那麼,洋蛇燈在表演時到底有著怎樣嚴格的程序呢?
首先是出燈。相傳第一次出燈時,邵姓家族還在祠堂設壇祭祀,由邵思明母親領著思明和邵姓鄉親,一步三叩首一直到東山洞口,以示感恩戴德。邵姓所有燈隊隊員按照主玩、領玩、蛇頭玩依次參拜蛇神,參拜后,起燈,蛇頭和蛇身相接,並用大紅綢布包裹,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出燈時,前面四對牌燈,一對寫 " 風調雨順 ",一對寫 " 國泰民安 "﹔一對寫洋蛇燈的來歷,一對寫燈藝簡介,牌燈后有兩個 " 三眼銃 ",裝置火藥,以炮助威。后面緊跟 20 管笛子、兩個大抬鼓。其次是玩燈,這是最精彩的一環。在玩的過程中有長蛇出海、走徑折、搖大車、四蟒翻身、盤寶塔等幾個精彩動作,這個過程蛇燈舞得高潮迭起,精妙無比。最后是收燈。洋蛇燈回村大約離村一裡處,用三眼銃鳴炮迎接,邵姓所有人家鳴炮接燈,給蛇神接風洗塵,稍后便將蛇頭放置在玩蛇頭的人家,設壇膜拜,每位玩蛇的邵姓演員挨個一一向供著蛇頭的香壇作揖磕頭。隨后每個人帶上一節自己舞著的蛇身回家保存,等到下一次出燈時,必須重新扎制一個全新的蛇燈。最引人關注的是,收燈時還以 " 說好 " 慶賀,這說好詞共 44 句,描述了舞燈的全部細節,趣味橫生。
當然,隨著時代的推進,洋蛇燈的有些程序也進行了變化。例如,現在已不需要每人帶一節蛇身回家保存了﹔如今蛇身中的蠟燭已用電代替,既安全又增加了藝術效果。更重要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這門獨特藝術,也打破了 18 年一演的規矩。
○洋蛇燈的經典動作 " 搖大車 "
傳承與保護之路
一條巨蟒盤旋而上,仿佛直達天庭。它碩大的嘴裡伸吐著紅色的閃電似的蛇信,一層層盤臥如寶塔的粗壯身軀,掃帚一樣有力散開的尾巴。整個陣勢如皇帝出行,居高臨下,威儀赫赫 …… 雖然我們無法現場看到洋蛇燈的表演,但我們還是能感受到那種磅礡的氣勢,特別是隨著長度增加,參演人員會越來越多。那該是怎樣一個陣容恢弘、鑼鼓歡騰的場面呢?難怪有專家說,全國各地的燈種品類繁多,但大邵村的洋蛇燈獨一無二,僅此一孤本。
據了解," 洋蛇燈 " 從 1984 年廬州第一屆燈會開始到合肥、店埠表演,之后又多次從偏僻的山村走向繁華的大都市,從鄉間的打谷場登上省、市體育館的大舞台, 每次外出回村后,全村鳴炮接燈,給蛇神接風洗塵,三日后才可撤壇熄燈。1993 年 10 月,中國相聲節在合肥舉辦,在 25 日晚 8 點的開幕式上," 洋蛇燈 " 准時出場,場內數萬觀眾歡聲雷動,經久不息,連外國觀眾也蹺起大拇指直喊 "OK",中央電視台《神州風採》欄目曾對 " 洋蛇燈 " 作了專題介紹,稱其為中華一絕。
當地村民告訴我們,洋蛇燈工藝技巧復雜難度大,習藝周期長,即使是年輕時學,也要到 50 歲后才能學成﹔再加上時下一些年輕人對其已不感興趣,造成后繼乏人的局面。而且,由於扎燈材料要求嚴格特殊,現在有些材料的傳統採集地已不復存在,客觀上也制約了洋蛇燈的延續。由於蛇身逐次加長,制作洋蛇燈、表演洋蛇燈的人要越來越多,就拿現在近百米長的燈來說,一場表演下來需要 141 名演員相互配合。但現在大部分青壯年常年外出打工,玩燈人員缺乏,起一次燈非常困難。
但令人欣慰的是,在全民逐漸重視非遺的今天,洋蛇燈傳承保護所面臨的問題已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比如,邵傳富的二兒子邵二勇已將 " 傳承 " 這項任務擔在了肩上,因其好學且力氣大,成為父親的傳授對象,洋蛇燈也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作為一種稀有的文化藝術形式,古老的洋蛇燈印証了 "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 的傳統美德,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相信它定會發揚光大。□程堂義
來源:文藝合肥
黨建紅丨安徽馬鞍山:用心用力用情 辦好群眾“小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建設的老舊小區,經改造后舊貌換新顏﹔長期困擾居民生活的噪音,經調解后迎刃而解﹔留守老人沒有休閑活動場所,經協調后讓老有所樂成為常態…… 這些變化都得益於黨建引領,也是馬鞍山市當下“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最生動基層實踐。 …【詳細】
合肥:三類人員可免費參加就業技能培訓 記者昨天從合肥市人社局獲悉,今年6月至10月,全市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可參加合肥市公共職業訓練基地2021年免費就業技能培訓。 合肥市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的4家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分別是安徽合肥技師學院(新站…【詳細】
油價年內第九漲 加滿一箱油多花9元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 (申佳平)今日(28日)24時,國內油價迎來今年第九次上漲。國家發改委官網顯示,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1年6月28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標准品,下同)每噸分別提高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