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瑤海這十年:從老工業區向新興增長極加速蝶變

合肥瑤海,南淝河畔,鋼與水的交融,剛柔並濟、內外兼修,賦予了瑤海人敢於拼搏、敢於創新的品格。
2012年至2022年,合肥市瑤海區地區生產總值連續跨越4個百億元台階,增長1.1倍,十年年均增長7.4%。常住人口十年增加16.2萬人,62.8平方公裡的區域上有86.2萬常住人口,加上流動人口總數超百萬,是安徽省人口密度最大的省會主城區。
“過去十年,瑤海走過了極不平凡的十年,正從傳統工業式微的老工業區,向轉型發展示范區、東部崛起新引擎、合肥新興增長極加速蝶變。”合肥市瑤海區委書記陸勤山說,今天的瑤海,轉型發展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其興可待。
“工業鏽帶”變“生活秀帶”
合肥向東看,看城建,煥然一新。
合肥瑤海,曾是新中國“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中央在肥投資的重點區域,聚集著紡織、鋼鐵、化工等合肥全市75%的企業,貢獻著全市一半的GDP。
然而,隨著國家經濟轉型,這片曾經的工業熱土逐漸冷落了下來,面臨著轉型發展。瑤海區從不諱言在一段時期內所面臨的困境,是危機也是轉機。
俯瞰瑤海區的老工業基地。楊鋒攝
陸勤山介紹,瑤海區圍繞打造“老城區更新改造示范區”,統籌謀劃城市有機更新工作,推進老工廠、老倉庫、老商城等城市更新項目。
老工廠恆通機械廠破繭重生為長江180文化藝術街區、原徽商集團物資一庫華麗轉身為徽商2號門·幸福街裡、中國寶武安徽(產業)總部從合鋼五廠正在打造產業新地標、文一·時埠裡從工業建筑改造提升為現代時尚文旅街區、老商城五洲商城蛻變成為中國服裝原創設計基地……城市更新綻放“五朵金花”。
與此同時,路網“大建設”熱潮涌動。十年來,瑤海區建成支路網92條、72.85公裡,每平方公裡道路密度提升至6.7km/km²。並且成功打造15分鐘交通圈,軌道交通1、2、3、4號線建成通車,擁有近40個地鐵站點,成為安徽省軌道交通最密集城區。
今天的瑤海,正發生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城市建設跑出新速度,城市面貌迅速轉變,曾經的“工業鏽帶”正向“生活秀帶”華麗轉身。
河暢水清 藍天常駐
合肥向東看,看生態,追青逐綠。
如今每到周末,許多合肥市民驅車從裕溪路高架龍崗路出口下,然后直奔瑤海區鐘油坊路21號的青年創意田園,享受潮玩音樂節、參觀文創市集、准備星空露營,即使什麼也不做,和家人一起吹吹都市裡原汁原味的田園風,也能感到十分愜意。
位於瑤海區的青年創意田園。人民網 周坤攝
青年創意田園是瑤海區“綠色城市畫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十年來,瑤海區實施園林綠化建設項目60余個,新增、提升綠化面積200多萬平方米,綠地面積增至1076萬平方米,青年創意田園、瑤海灣濕地公園作為獨一無二的都市田園,成為“網紅打卡地”。
瑤海區還編制污染地塊修復治理五年實施計劃,打通“分批治理、分批出庫”路徑,對馬合鋼、氯鹼化工、老合鋼等三大污染地塊分3批次、16標段進行招標治理。
陸勤山稱,預計今年可釋放東部新中心建設用地約2497畝,至2025年5204畝污染土地全部出庫,土地空間釋放、核心區域開發進程將進一步加快,同時延伸一批土壤修復新產業。
除此以外,瑤海區率先在合肥市設置工地“降塵助理”智能自動噴淋系統,建立空氣質量網格化監測平台,PM2.5、PM10平均濃度相比2017年分別下降41%、16%,藍天白雲成為瑤海常態,空氣質量顯著提升。
今天的瑤海,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居和諧,宜居宜業宜游宜樂的現代化主城區呈現眼前。
發展為民 共享福祉
合肥向東看,看民生,共享福祉。
今年秋季,作為合肥一中教育集團的直屬校區,瑤海校區正式亮相合肥東部新中心,迎來首批新同學。走進學校大門,就能看到“三葉草”造型的行政與服務功能區,同時,兩側的U字形書院式教學樓也相當亮眼,校園內的科創實驗中心、國際交流中心也開放互聯。
合肥一中瑤海校區。人民網 周坤攝
過去十年,瑤海新建改建擴建中小學33所、幼兒園36所,新增建筑面積72.73萬平方米,新增班級1246個,新增學位5.4萬個,教育總支出從2012年的3.79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6.8億元,增長343%,教育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達39.08%,佔比位於合肥市第一、安徽省第二。
同時,瑤海區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成立合肥瑤海學前教育有限責任公司,實現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挂牌13個教育集團,形成“一五一十”的中學辦學格局,獲得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等稱號,以教育高質量發展塑造“學在瑤海”品牌,讓優質的教育資源能夠真正地普惠到每一位學生和家庭。
今天的瑤海,社會平安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陸勤山表示,未來,瑤海將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嚴實的作風,瞄准“新定位”,沖刺“新速度”,實現“新跨越”,譜寫瑤海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瑤海,每一次蝶變,都值得期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