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 一件事(2020特别报道)

2020年12月18日06: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专注成就品质,坚守铸就辉煌。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行行皆可出状元;择一业成一事终一生,事事皆可谱华章。

自2019年初开设“讲述·一辈子一件事”栏目以来,本报已刊发35篇报道,涵盖科学家、专家学者、人民教师等众多群体。他们身上,既有“十年磨一剑”的专注,也有“甘坐冷板凳”的坚守;他们身上,折射着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

临近岁末,“讲述·一辈子一件事”栏目推出2020特别报道,记者分赴五路,重访曾经报道过的人物,记录他们一如既往的生活状态,展现他们执着坚守的精神风貌,续写他们发光发热的人生篇章,以飨广大读者。

——编 者

65岁“大国工匠”朱恒银——

“钻探行业也要求创新”

镜头回放:为不打扰家人休息,朱恒银每天都在狭小的厨房里写作。天冷,要等煤球炉子烧暖和点,手才不至于冻僵,在平日里吃饭的小方桌上一笔一画写下日间研究与实践的经验。

隆冬时节。一大早,推开门,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高级工程师朱恒银的办公室里,宽大的书桌上铺满了设计图纸。一手拿笔,一手执尺,朱恒银在白纸上开始写写画画……

虽已年过花甲,他握笔的手依然很稳。“干钻探,技术创新、野外试验缺一不可。今年我们正抓紧5000米新型能源勘探智能钻探设备及技术研发。”朱恒银一边将脑海中的构思描绘在纸上,一边告诉记者,“研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别看我现在65岁了,还是歇不住呀。”

遇事爱琢磨,做事有韧劲,朱恒银在全队出了名。调配好的泥浆,小心翼翼地放进仪器,不出半小时,密度、黏度、含沙量和酸碱度等参数依次呈现。看着机器监测的数据,朱恒银不由地长舒一口气:“这是我们团队最新研发的钻井液多参数自动化监测设备,与过去人工手动测量相比能省近一半时间,如今马上进入野外试验阶段。”聊到钻探技术研发新进展,朱恒银兴致盎然。

钻井液性能好坏与钻井施工密切相关。一直以来,钻井液性能全靠人工测量,既繁琐耗时,又存在误差,还会对皮肤造成伤害。在朱恒银看来,机器测量有望成为钻探行业的一大利器。因为热爱钻研,屡有突破,朱恒银当选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四十多载钻探生涯,要么在野外采矿,要么在实验室里钻研,朱恒银对钻探事业的热度不减。“各行各业都在创新,钻探行业也要求创新。作为地质人,我的初心就是奉献国家。”朱恒银说。

(本报记者 游 仪采访整理)

(责编:关飞、常国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