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弋江区:谱写千年江城的城南新章

陈浩

2020年01月06日19:13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安徽芜湖,别称江城,最早为春秋时期吴国的鸠兹邑,西汉得名芜湖,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芜湖素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美誉,她是近代江南“四大米市”之首,是长江水运的重要港口,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科教、商贸、文化重镇。悠悠岁月中,芜湖宛如江南之小家碧玉,亲切而悠长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进入新时代,芜湖的发展足音铿锵、行稳致远,“百花齐放”。从地域上看,老城区繁华依旧的同时,以“大学城”(高教园区)为代表的城南生机盎然,接过“接力棒”,续写着千年江城的新篇章。

城南“画卷”。弋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8所高校共筑人文底蕴

上世纪60年代,作家林海音写成《城南旧事》一书,讲述了一段主人公英子的童年时光。故事不长,却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此后,城南仿佛成了一个“符号”,与故乡、童年等美好事物划上了等号。

但芜湖的城南可不是这样。

在芜湖,城南并非一个行政区域,也没有确切的地理范围。大致上,老芜湖人习惯将青弋江以南的马塘区称为“河南”或城南。与一江之隔的镜湖区等中心城区相比,这里原是不折不扣的郊区。

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马塘区更名为弋江区,在区划调整中,原芜湖县火龙岗镇划归弋江区管辖。遵照市委市政府2005年确立的城区“东扩南进”发展思路,位于城南的弋江区由此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

事实上,芜湖城区“南进”早有端倪。

公开资料显示,2001年起,当时的马塘区就对城南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新区规划建设。此后的2001年8月,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2001年9月,当时安徽省规模最大的住宅区——南瑞新城破土动工;2002年的省十运会,更是让城南以全新姿态展现在芜湖和全省人民眼前。而为此专门建造的芜湖奥体中心,则成为城南开启新发展的标志、芜湖的新地标。当然,这一系列动作,也为城南新章奠定了基础。

19年弹指一挥间。再提及城南,芜湖人的看法变了。

确实,现在的城南,交通便捷,一条长江南路,贯穿新老城区;已开通的轨道交通一号线让这里率先步入轨交时代;宁安城际在此设有弋江站,商合杭高铁也将经停该站。现在的城南,名校林立,安师大附小、安师大附中、省示范芜湖12中在此多点布局。现在的城南,商贸业发达,银泰、金鹰、欧尚、麦德龙、瑞丰等知名品牌相继落子。

当然,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城南的“大学城”规模初具。

正如前文所言,芜湖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科教、文化基地,拥有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安徽工程大学等高等学府。随着城区“南进”发展,高校也先后聚集城南。据了解,截至目前,“大学城”共计拥有8所本、专科院校,在校学生超过10万。

高校的扎根和高校学子的汇聚,为城南平添了一份人文气息,更为当地的发展注入了文化力量。

位于弋江区的芜湖奥林匹克公园夜景。弋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青春律动赋能美好城南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高校、大学生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用共青团弋江区委书记顾帆的话说,“大学生有活力、有亲和力、有专业知识,他们在文明创建、志愿服务、社会公益行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安徽师范大学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王阳说,安师大一直把志愿者服务视作大学教育重要环节。目前,共计1.9万名在校学生注册成为志愿者,人均年志愿服务超过50小时。

“通过2+2+X,即两所学校——爱心补习学校、电脑维修学校,两个行动——江淮普法行、江淮环保行,以及社区美术学校、专业场馆讲解等若干品牌活动,为周边社区、城南、芜湖乃至全省服务。”

王阳透露,安师大还是无偿献血先进单位。近5年来,9000人次师生共计献血220万毫升。“在团中央、中央文明办等单位主办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赛)中,我们斩获4金4银,位居全国各高校前列。”

而一条街之隔的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同样重视志愿者服务工作。

“引导、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过程中,我们强调志愿者服务要与专业相契合、与就业相挂钩。”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团委组织委员卢菊举例道,“文秘专业的学生大多从事档案整理、数据录入、分析统计等志愿服务,会计专业从事社保发放,大学生艺术团从事礼仪接待等”。

据了解,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安徽省青年技能大赛”等会议活动的背后,都能看到安徽商贸学院志愿者的身影。

用顾帆的话说,10万名大学生给城南带来的不仅是青春律动,更推动了志愿服务的多样化专业化。这些服务在当下有效助力了当地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长远来看,也会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赋能长远发展。

弋江区与芜湖高新区实行“政区合一”,图为芜湖高新区科技产业园。弋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科技创新引领芜湖“融长”

悠远的历史、响亮的名声让芜湖在区域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并不影响芜湖在新时代的加速前行。当前,“创新”正成为芜湖的新标签。作为G60科创走廊一员,芜湖被定位为“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中心”,实力不容小觑。

据了解,在芜湖的创新之路中,位于“大学城”的高校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皖南医学院,全国首批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走出过刘贻德、孙瑞元等知名教授,科研实力雄厚。近年来,学校正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量、重视产学研转化工作,发力科技进步。

“我们实施了包括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项目建设、平台建设、管理创新在内的五大计划。”皖南医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朱再满说,通过五大计划,学校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实力持续增强、附属医院诊疗水平逐年提高。

弋江区科技局副局长石泉莉表示,芜湖弋江区得益于包括区内外高校在内的助力,高新技术企业数逐年稳步增长,2019年,全区高企总数达130家,建成省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88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院士工作站12个,与高新区“两区合一”的弋江区正成为芜湖创新的“领头雁”。

“人才是弋江、芜湖发展的动力,我们将严格执行全市人才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弋江区人社局副局长杜娟说,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弋江必能汇聚更多高质量人才,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2020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的一年。在“融长”的进程中,坐拥“大学城”的弋江区必将大有作为,也必将从中受益。

(责编:徐文兵、关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