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廣德按下蘇皖合作示范區發展“加速鍵”

2015年12月,溧陽、郎溪、廣德三地政府正式簽訂蘇皖合作示范區框架協議。六年來,廣德市勇於創新、敢闖敢試,蘇皖合作示范區建設各項工作取得長足發展,並得到國家和蘇皖兩省的積極認可。
以基礎設施為基底,外部骨干路網架構成型
保障重大交通項目,促進交通互聯互通。兩省三地重要外部通道如寧杭高鐵二通道、合杭高速分別列入《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和《安徽省高速網修編(2019—2035年)》,納入省級乃至長三角層面的專項規劃統籌范圍,同時江蘇、安徽兩省交通運輸廳對省際重要道路予以大力支持,並就寧杭高速二通道南京至廣德段等達成道路銜接協議。示范區“兩縱、兩橫、三節點”的綜合交通網絡格局已經構建成型,隨著溧寧高速江蘇段、寧杭高速二通道等通道建設推進,示范區東聯滬杭、西接南京、北通常州、南達黃山的外部聯接功能將更為完善。
實施瓶頸路貫通工程,分享復制推廣美麗公路。相繼建設和銜接了安徽265省道示范區內道路、江蘇239省道與安徽203省道等,通過一批“斷頭路”“瓶頸路”的道路銜接和技術等級對接,促進了跨界地區要素暢通流動。“溧陽1號公路”已經成為寧杭生態經濟帶最美交通干線和溧陽全域旅游的靚麗名片,郎溪廣德汲取經驗穩步推進廣德竹鄉畫廊風景道、郎溪七彩環線等項目,為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更好保障。
以綠色產業為突破,產業協作效應開始凸顯
跨區幫扶合作,打造區域聯合品牌。自示范區成立以來,從跨界青蝦養殖技術服務推廣、稻米和茶葉等優質農產品生產及加工和農產品品牌紅利共享,到形成茶業節、農耕文化旅游節、藍莓文化節等農業節慶旅游及休閑產業鏈,促進了三地綠色產業“接二連三”發展,充分彰顯詮釋“一家興三地有”的優質幫扶效應。合作領域圍繞糧油、茶葉、水產、竹制產品、特色果蔬等農特產品,從青蝦、稻米擴容到黃金芽、藍莓等,“生態+”“農業+”蓬勃發展,為下一步共建農業發展聯盟和旅游發展聯盟奠定了優良的合作基礎。
實施園區共建,注重產業異質協同。2020年蘇皖合作示范區通過經濟開發區加挂合作園區牌子、成立跨區聯合管委會等措施,形成以江蘇省中關村高新區和溧陽經濟開發區、郎溪經濟開發區和廣德經濟開發區為載體的“一區多園”模式。溧陽以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新材料、高端不鏽鋼等先進制造業為特色,郎溪形成了紡織新材料特色產業集群,廣德形成了電子電路、汽車檢測、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當前,示范區特色產業板塊在長三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市場競爭力。
以生態合作為先導,生態創新樣板逐步形成
生態合作先行,水土生多領域聯動治理。溧郎廣三地毗鄰流域相通,下游溧陽天目湖和上游廣德、郎溪的跨界水環境污染風險高發,從2016年溧陽天目湖和廣德廟西村啟動上下游“點對點”水體生態補償開始,發展到2017年溧陽與郎溪開展梅溧河跨界流域保護、2020年溧陽市天目湖鎮與郎溪縣凌笪鄉共同探索洙槽河生態修復,加強新杭、邱村、誓節、桃州、凌笪、濤城礦區聯合修復與協同驗收,水土生多領域全方位聯動治理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聯防聯控聯治,創新生態治理機制。2016年溧陽與廣德建立了生態環境共治聯席會議定期溝通和水質考核補償機制,有效調動了上游改善水環境和下游補償的積極性。2017年溧陽和郎溪兩地環保局聯合制定《溧陽市—郎溪縣跨界區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工作制度》,聯合成立跨行政區域環境聯合執法小組,對蘇皖交界的非法排污企業進行全面排查整治。溧陽、郎溪、廣德三地環保部門建立了環境污染聯合防治機制,礦山聯合整治與修復、跨界水污染聯防聯控和流域污染聯合治理成效顯著。
以百姓訴求為根本,互惠共享格局已經打開
自示范區成立以來,三地在教育、衛生、文化和就業等領域建立兩省六校教學研討會機制、教育協商機制、血防聯防合作制度、儺文化展演交流機制、人力資源信息共享機制等工作機制,建立“蘇皖醫療協作示范基地”,與南京市中醫院肛腸科成立廣德合作分中心,實現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會同“一地六縣”縣市發布“走心之旅”精品線路,推動多個旅游景區“同城待遇”。簽訂了《蘇皖合作示范區政務服務“跨省通辦”戰略合作協議》並聯合印發實施方案,在市縣可操作、可實施范圍內進行了最大程度的民生對接與共享。(陳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