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人民日報看安徽>>韓俊杰

代表之聲

2022年01月06日07: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 2022年01月06日 第 18 版)

2021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法治理論研究和宣傳,加強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圍繞這一話題,記者採訪了4位人大代表。

——編 者

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李亞蘭:

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建設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要堅持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總結好、堅持好黨領導人民依法治國的成功經驗和科學規律。

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建設關鍵在於科學解讀回應我國的現實問題,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精神。在學科設置上應靈活包容,做強優勢學科、發展交叉學科、培育新興學科,打破法學同互補學科間的壁壘,更好解決法學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

建設中國特色法學學術體系需要建立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鼓勵法學學者“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解決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問題,推動法學學術在實踐中更好地與國情緊密銜接。建設中國特色法學話語體系需要弘揚中國法治精神,展現中國法治智慧,講好中國法治故事。

(本報記者 張藝開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民政廳廳長張冬雲:

繼承我國法治建設經驗

長期以來,我們黨總結運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提出一系列重要舉措。

加強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要充分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體現中國之治,著眼於確認和鞏固國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有效保障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范性、協調性和穩定性,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

我國法治建設具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特殊性和優越性,有黨領導法治建設的寶貴經驗,有中華優秀法律文化的滋養,有國外法治有益成果的借鑒,我們更有底氣、更有自信在構建“三大體系”上彰顯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本報記者 韓俊杰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王連靈:

培養根底扎實的法治人才

成事之要,關鍵在人。加強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必須依托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強烈家國情懷、扎實法學根底的法治人才隊伍。面對新形勢,為新時代培養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法治人才尤為重要。

高校是法治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要努力探索形成靈活多樣、優勢互補的高水平法治人才培養體系,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強化與法治實務部門合作辦學、交流辦學。通過聘請法治實務部門的專家到高校兼職任教、選派教師到法治實務部門挂職鍛煉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與職業素養,強化應用型、復合型法治人才的培養。同時,要契合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現實情況,著力為國家培養通曉國際法律法規、善於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涉外法治人才。

(本報記者 史自強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曾光安:

傳承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加強中國特色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必須推動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其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相結合,貫穿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過程。

我們要不斷挖掘和傳承我國傳統法律文化中有關家國情懷、德法相輔等法治理念與精神,比如民為邦本、禮法並用、以和為貴、明德慎罰等,從中汲取營養、擇善而用,把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和現代法治思想結合起來。以推動“三大體系”的建設與發展為契機,促進法治文化與時代精神相融通,使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加強“三大體系”構建要善於講好中國法治故事。通過講述植根於中國土地、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歷史和中華法制文明,展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力以及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智慧,不斷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法治話語體系,提升中國法治文化影響力。

(本報記者 龐革平採訪整理)

(責編:范曉琳、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