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站高新區:百舸爭流,“站”立潮頭
百舸爭流千帆競,乘風破浪正遠航。
寒冬已至,合肥東北部的這片土地卻處處張揚著奔放的活力:擁有全球首條液晶面板最高世代線的京東方,提供12英寸面板驅動芯片的晶合集成,全省首條全柔AMOLED生產線維信諾,充滿年輕朝氣的高教基地,與城市夜景交相輝映的黌街,夜幕下川流不息的新蚌埠路,藍綠交融的少荃湖畔……一個個光影裡,映照的不僅是合肥新站高新區的今天,更是幾代人的創新接力、創業歲月。
如果將時鐘回撥至1992年,這些光影所在的地方,幾乎都還是荒涼的土地。斗轉星移間,平地起了高樓,高架拔地而起,創新動力匯聚,民生溫度傳遞……30年的時間,從人聲鼎沸的火車站台,到觸手可及的全新未來,從“無中生有”的綜合開發,到“芯屏汽合”的全新篇章,這裡從“一個車站”華麗轉身為“一座新城”。
轉身裡,蘊含著幾代人“永遠跟黨走”的共識,這敢闖敢試的精神、埋頭苦干的行動,貫穿了新站30年發展歷程,凝聚起強大的正能量。
聽創新潮涌,看日新月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你能感受合肥新站高新區拔節生長的精氣神。如今,這個歷經風雨、初心不改的經濟建設主戰場,正在向著美好的未來,進發!
1995年,合肥火車站建成。合肥新站高新區供圖
新火車站
今年83歲的劉世鑫,是新站的第一代建設者。簡潔朴素的家中,一本《中國共產黨簡史》鋪在書桌上,旁邊是他認真做的“紅色筆記”。精神矍鑠的他翻開家中一張珍藏多年的老照片——一間簡陋的會議室,紅色的橫幅上寫著“新火車站工程建設銅陵北路拆遷動員大會”,開會的人們,臉上洋溢著喜悅。“照片中間站著作報告的就是我,當時為了新建火車站,在省市的支持下我們成立了一個三人籌備組,我就是籌備組的成員之一。”劉世鑫娓娓道來:由於明光路上的老火車站年代久遠,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新建火車站一再被提及。
1989年,鐵道部正式批准沿勝利路外移1.8公裡建設合肥新火車站,除鐵道部系統投資外,還需要地方承擔投資5億元以上,可當時市裡拿出500萬元都困難,如何籌資,成為第一道難關。
1991年4月,新站建設指揮部成立。劉世鑫說,當時的融資手段還不多,依靠市場解決資金問題的操作手法非常少見。幾番商討后,市裡決定由四家單位組建一個合肥市設計總公司,作為實體去貸款,一期就貸了2000萬元,隨后發行債券,加之省市支持撥付建設資金,籌資渠道得以暢通。
“就這樣,在各方的支持下,合肥新火車站開始開工建設,按照‘三年建成兩年完善’的目標,1995年12月31日合肥新客站站房、廣場落成。”劉世鑫說,在這些都成熟的基礎上,大家想出一條“以地生財,走綜合開發之路,籌集資金建設新站”的路子,商貿業由此發展起來。所以,原來新站就叫做“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1996年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全國首家城市綜合開發試點區。
從起初的6平方公裡,到現在的204平方公裡﹔由之前的“試驗區”成為了“高新區”。逢年過節的時候,這位80多歲的老人還經常到新站高新區轉一轉,看著這麼多年來的變化,他最大的感慨就是:“振奮人心!當時沒有想到的事情,現在都做到了!”
“沒有黨的領導,沒有市委市政府的決心,沒有群眾的擁護支持,我們怎麼能有這樣的變化?”劉世鑫談及這段發展史坦言,正是因為有一顆干事的決心、完成任務的信心,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把事情做好。
劉世鑫說,當初建設的時候,4個建制村的土地被劃入,全部變為新站的建設用地,當時很多老百姓都說,“眼前的損失不算什麼,子孫后代的幸福才最重要。”在這樣的情況下,第一代建設者們為居民發放生活補貼、幫助他們安排工作甚至找房子,心中牢記的一條准則是:“不發工資、不吃飯,也要把百姓生活安排好。”
“當時指揮部來了群年輕人,有的人甚至住在辦公室,兩個月都沒回家,做好建設和安置工作。”劉世鑫講了一個小細節,當時施工地所在的雙七路(現在的北二環路)路況很差,建設單位硬是從牙縫中攢下50萬元去修路,方便老百姓春節出行。“我們依靠百姓,百姓也支持我們,相輔相成才是做事成功的關鍵。”
2010年,京東方合肥6代線實現量產。合肥新站高新區供圖
新型顯示
荒地裡建起一座新火車站,是這裡發生的第一個“無中生有”。而更多人知道“無中生有”的故事,則是關於京東方。
對合肥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來說,新型顯示是開篇之作,這篇大作的起頭,就是合肥與京東方因“屏”結緣的故事。
看似一場“豪賭”,其實是勇敢者的游戲。彼時的京東方隻有一條北京5代線,正在全國尋找首條6代線的落腳點,得知這一消息后,合肥市敏銳地意識到,必須抓住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進場時機。
2008年9月,地方可用財力僅100億元左右的合肥,承諾兜底提供90億元資本金,與京東方共同投資175億元,建設國內首條液晶面板6代線。
幸運的是社會資本踴躍認購60億元,解決了大頭,但合肥市依然要出資30億元,最后市裡決定由合肥建投和新站各出一半,為此新站“變賣”了多家實體企業,不夸張地說,是“砸鍋賣鐵”支持京東方建設。“當初聽到要投這麼多錢,真讓我們這些退休老同志捏了一把汗。”劉世鑫說,大家都在擔心,如果做不成的話,那剛剛起步發展的新站就要“砸”在這次投資了。
發展中的問題無先例可循,事實証明,當初的決策非常正確。這樣的“驚險”背后,體現的正是黨員干部胸懷干事創業的情懷,錘煉百折不撓的韌勁。一代人用“無中生有”的堅定執著,精准而又有遠見的判斷,做成了戰新產業發展的大事。
“現在說起來雲淡風輕,但當時真是驚心動魄。”新站高新區投資促進局副局長楊濤說。“如今,我們這種‘政府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參與股權投資-完成項目建投-資本市場退出’模式已經寫進教科書,並推廣到全國各地了。”
當初隻有京東方6代線一個面板廠,還不足以吸引顯示產業的“朋友”前來投資設廠,不過隨著2013年京東方8.5代線的投建,業界看到了合肥做大做強新型顯示產業的決心,產業鏈招商的局面才得以打開,現在全市的新型顯示已有上下游產業鏈140家企業,產值將近1500億元,一個規模龐大、配套齊全、技術多元化的世界級新型顯示產業生態正在逐漸形成。也是在2013年,楊濤光榮地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感到身上的責任更重了,特別是見証了市委市政府和管委會多任領導孜孜不倦接續奮斗,全心全力服務企業做大做強,讓他看到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新型顯示產業發展需要長期培養、集中精力,合肥抓住了中國發展新型顯示產業最好的時間點。”清華大學教授張百哲多次表示。
自2008年引進京東方以來,聚焦“芯屏”產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這裡已形成“從沙子到整機”的全產業鏈布局,實現“芯屏”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跨越。
如今,新站高新區引進和培育了包括京東方、維信諾、康寧、視涯科技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龍頭,形成了以TFT-LCD、OLED顯示為核心,Mini LED、微顯示、量子點顯示、激光顯示等未來顯示技術加快布局的產業格局。
從“無中生有”到世界一流。如今,合肥京東方已累計投資超1000億元,吸納就業人數超2萬人,累計實現產值突破3000億元。新站高新區的各類面板年出貨量約佔全國七分之一,已建成三條TFT-LCD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一條硅基OLED產線、一條6代AMOLED全柔面板線,顯示產業集聚了產業鏈上企業123家,年產值近1000億元,綜合實力登頂全國!下一個目標更加明晰——做大“存量”,招引“增量”,用好“變量”,努力做大世界級新型顯示和驅動芯片產業基地。
2021年,少荃湖畔。合肥新站高新區供圖
從“新”出發
2021年國慶,一場名為“從‘新’出發 毅‘站’到底”的環湖毅行活動在少荃湖畔舉行。湖兩岸,風光怡然,身著紅色文化衫的奔跑者們滿懷笑容,朝著目標前進。他們知道,大家正在毅行的這片區域,不久的將來,即將綻放出別樣光彩。
沿著新蚌埠路一路向北,新型顯示產業、集成電路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高技術服務業展現勃勃生機,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新站一直在做的,就是構建一個產業發展的生態、創新創業的生態、宜居宜業的生態。2021年11月7日,市委主要領導在新站高新區調研,他站在少荃湖邊強調,新站要一手抓產業項目建設,一手抓城市功能完善,要推動產城融合、產城一體,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協調發展。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高質量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如何提高區內四十多萬人的生活品質,讓他們更有歸屬感和認同感,是新站高新區“十四五”期間要作答的試卷。“我們正在努力將少荃湖片區打造成為城與園、自然與人文、科創與產業的耦合發生地,塑造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最優化配置的宜居宜創宜研的高品質人居環境示范區。”新站高新區建設發展局國土空間規劃處處長劉雲靜說。各種新興產業蓬勃興起之后,公園、學校、商場、圖書館、鄰裡中心等生活配套的建設就成為“解新題”的關鍵。
目前,少荃湖已成為很多市民周末休閑娛樂的首選地,碧綠的草坪、幽藍的湖水,更是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到這裡“打卡”。作為合肥市二級城市副中心、城市東北翼發展的核心區,新站高新區少荃湖片區綜合開發面積約15平方公裡,目前啟動區6平方公裡,將在2022年全面啟動建設。
劉雲靜說,少荃湖片區的建設主打的就是“科創”,這裡將圍繞科創產業園,塑造各種創新業態,吸引高端人才前來就業,從而帶動整個片區的發展,讓人們在這裡“創新創業愉快,生活更愉快”!
對於少荃湖片區的謀劃和布局,新站已在做全面准備。2021年,新站高新區啟動了市政道路建設的專項攻堅行動,以國慶、元旦、春節為時間節點,陸續建成通車47條市政道路,周邊交通路網四通八達。為了進一步對標先發地區,2021年11月,新站高新區組織了50多名經濟建設領域的黨員領導干部前往蘇州工業園,學習產業園區規劃、產城一體化、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的先進做法,學習產業新城發展的新模式,以新發展理念共繪嶄新的發展藍圖。
“十四五”期間,新站將以少荃湖為核心的片區,迎來“再出發”的歷史時刻。而新站人奮斗的現在,正在成為新站第三次“無中生有”的最佳時機……
無論是規劃建設,還是服務群眾,新站發展史上的每一個篇章,都是檢驗黨員干部能否擔苦、擔難、擔重、擔險的重要戰場。這些戰斗何以能勝利?靠的就是對初心使命的堅持。在黨史學習教育熱潮中,一個個黨員干部從百年黨史中傳承艱苦奮斗的精神,汲取智慧和力量,凝聚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知所從來,明所將往。一個開發區的建設史、發展史、奮斗史,濃縮在街巷,滲透進廠房,在黨旗的指引下,更多的故事穿越時空,如潮流奔涌,浩浩蕩蕩。一代代人,用奮斗火種點燃了未來之光﹔新時代中,這座新城正在懷抱更大的夢想,駛向“新一站!(倪奇 耿齊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