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霍山石斛 中華瑰寶

什麼是霍山石斛?

2021年08月03日09:21 | 來源:霍山縣融媒體中心
小字號

一、概述

霍山石斛為蘭科石斛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國特有的一個石斛品種,俗稱米斛、霍山米斛、霍石斛等。其莖直立、不分枝,肉質,淡黃綠色,一般長3∼12cm,由基部向上逐漸變細,呈蚱螞腿形。葉片薄革質,2-3枚互生於莖的上部,舌狀長圓形,先端鈍,微凹。總狀花序,1-3朵小花,從落葉后的老莖上部發出,花淡黃綠色至白色。花期4∼5月。蒴果近橢圓形,一般具3—5條縱棱,初期綠色,成熟時黃色,於10月上旬陸續成熟,內含極多數微小、粉狀、無胚乳的種子,每個果實含種子2-3萬粒。

霍山石斛喜陰涼濕潤、通風、透氣、散射光照的環境,較耐寒,但不耐高溫、也不耐干旱,怕積水、怕強光直射。一般生長3年后開花,夏季進入生長旺盛期,秋季新莖漸趨成熟,生長減慢,而后逐漸進入休眠期,來年莖基萌發新芽,老莖逐漸皺縮。

二、名稱由來

“霍山石斛”一名,最早見載於250多年前的清代著名醫家趙學敏所著《本草綱目拾遺》,載曰:“霍石斛出江南霍山……嚼之微有漿,黏齒,味甘,微咸,形縮者真。”該書又引用其弟趙學楷《百草鏡》載曰:“石斛,近時有一種形短隻寸許,細如燈心,色青黃,咀之味微甘,有滑涎,系出六安州及穎州府霍山縣,名霍山石斛,最佳。”

這裡值得引以注意的是,我國現有植物約3萬種,按照國際慣例,所有物種均有統一的拉丁文學名,這3萬種植物中,由國人研究而進行分類定名的少之又少,霍山石斛就是一例,始終未歸宗入籍。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唐振緇、程式君二位學者於1984年7月正式發表了它的拉丁文學名: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C.Z.Tang et S.J.Cheng)才真正入族歸宗。

三、產品特征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霍山石斛產品有鮮條、楓斗和干條三種。

霍山石斛鮮條:是將霍山石斛莖條去除根須、葉片及泥沙等雜質,洗淨晾干后所得產品。本品肉質狀,表面淡黃綠色,光滑或有細縱紋。一般長3∼12厘米,從根基部向上迅速變粗后逐漸變細,整枝外形呈蚱螞腿狀。氣微,味淡,嚼之有黏性且少有渣。

霍山石斛楓斗:是用完整的霍山石斛莖條,經傳統加工技藝加工而成的特殊干品。其外形呈喇叭形彈簧狀,通常為2∼7 個旋環,表面淡黃色至黃綠色,一端為莖基部,其上具須根痕或須根(習稱“龍頭”),另一端為莖梢,細尖(習稱“鳳尾”)。質硬脆,易折斷,斷面平坦。氣微,味淡,嚼之有黏性,近無渣。

霍山石斛干條:是用完整的霍山石斛莖條直接烘干而成的干品。本品呈直條狀或不規則彎曲形,從莖條基部向上兩節迅速變粗后逐漸變細,整條外形略呈蚱螞腿狀,一般長 2∼8cm,直徑 1∼7mm,莖基部常殘留有短須根或須根痕,另一端為莖尖,較細。表面淡黃綠色或黃綠色,偶有黃褐色斑塊,有細縱紋,節明顯,節上有時可見殘留的灰白色膜質葉鞘。質硬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灰黃色至灰綠色,略角質狀。氣微,味淡,嚼之有黏性,近無渣。

四、品牌榮譽

霍山石斛是大自然賜予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在霍山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持續高位推動下,在上級各級部門的關心與大力支持下,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霍山石斛品牌建設碩果累累,基礎研究成效顯著。2007年9月,霍山石斛獲批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09年12月,霍山縣榮獲“中國石斛之鄉”稱號﹔2010年7月,霍山石斛加工炮制技藝獲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11月,“霍山石斛”獲批為“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 2012年6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同志調研大別山革命老區時,欣然題詞“霍山石斛 中華瑰寶”﹔2016年12月,霍山石斛被安徽省衛生健康委等六家單位聯合遴選認為“十大皖藥”品種,並位居榜首﹔2017年3月,霍山石斛順利通過國家瀕科委人工培植論証,擁有了走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証﹔2019年10月,《霍山石斛莖(人工種植)》安徽省食品安全地方標准正式發布實施,霍山石斛正式擁有合法的食品身份﹔2020年6月,霍山石斛正式載入2020年版《中國藥典》,霍山石斛自此擁有國家法定藥品標准。 (李世海 章曉煜)

(責編:吳西露、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