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宋史·葉衡傳》記載:“合肥瀕湖圩田四十裡。”又據《合肥縣志(嘉慶)》記載:合肥有圩八十多個。
“圩”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沿湖沿河低窪區防水護田而筑的堤壩。一種則指村居,同“圍子”,圍繞村庄用土石筑成障礙物,或挖掘深壕寬溝,圍在裡面的村庄就叫作“圩”。從古至今,合肥有不少地方使用“圩”作為地名,其中,大多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蘊。
打開合肥地圖,你可以看見很多以“圩”命名的地方,諸如劉老圩、張老圩、周老圩、唐五房圩、楊柳圩、郭家圩、亞父圩、南圩、大圩、皇姑圩……這些帶“圩”的地名已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個區域特色。
本期“趣讀合肥”分享
就是來自合肥各地的那些以“圩”命名的地方
第一篇帶來
圩堡群:淮軍文化發源地
合肥市肥西縣地處巢湖西岸,有派河、豐樂河流經境內。沿湖沿河過去多為低灘窪地,先民為了墾殖田畝,在岸邊多修筑圩堤,阻擋洪水。“合肥有圩八十多個。”其中,今屬肥西的就有楊家圩、徐家圩、白露圩、蓮花圩、臨崗圩、阮家圩、沙灘圩、義成圩、楊坡圩(今楊婆圩)等三十多個,還有眾多的小圩口。清末至民國的150年間,沿湖圍灘又建成東安、五合、幸福、大興等圩口。新中國成立后,歷年開展水利建設,組織聯圩工程,將眾多小圩口連成一體,成為防洪能力大大增強的萬畝大圩。
○唐五房圩
作為居住地的“圩子”,一般始於晚晴時期淮軍興起之后。作為淮軍故裡,肥西地區走出了一大批淮軍將土,功成名就之后,這些准軍將領紛紛榮歸故裡,衣錦還鄉,在家鄉興土木、建庄園、購田地、置產業。由此,肥西各地建成了眾多各式各樣、規模不一的庄園、圩堡,從而形成肥西獨特的淮軍圩堡群。至今仍然保留基本格局、規模較大的圩堡就有劉老圩(劉銘傳)、張老圩(張樹聲)、張新圩(張樹屏)、周老圩(周盛波、周盛傳兄弟)、唐五房圩(唐殿魁、唐定奎兄弟)、蟠龍墩圩子(劉盛休)、鴿子籠圩子(劉朝璞)、葉大圩子(葉志超)、王家圩子(王孝祺)……這些圩堡大多建筑在丘陵地帶的兩沖之中,或山地的兩山夾坳之間,以保証水源充足。圩子一般外環深壕,內砌石牆,四角建有碉堡,與外通行利用吊橋,圩子的防御功能堪稱古城池的翻版。也有部分圩堡建在旱地,無外壕,則稱為“早圩子”。當然,還有不少並非准軍起家的富戶豪強,也修建同一類型的圩子。
圩堡內的建筑形式,則匯集了中國傳統建筑學上的精華,體現了江淮民居特色。一般建有正廳、客廳、堂樓,內設書房、小姐樓、起居室,以及花園、菜園、庫房和兵勇、仆人住房等上百十間,建造精細,雕梁畫棟,花園則仿蘇揚園林建筑,少數還有西式建筑設備。位於柿樹崗鄉的唐五房圩中,就保存有一座“走馬轉心樓”。
雖然年代久遠,這些圩堡群原先的建筑物有些已毀滅或損壞嚴重,但基本保持了原先圩子的建筑格局,一些存留建筑物尚能還原原貌。今天我們走進圩堡群,猶如走進歷史的深處,抬眼望去,便能發現歷史殘留的文化遺存:更樓、轉心樓、抱鼓石、旗杆石、柱礎,還有皂莢、廣玉蘭、銀杏等數株百年古樹。這些既富有地方人文特色,又具有自然特色的圩堡群,是對當地旅游資源的重要補充,是一筆有待於切實加以保護和著力開發的珍貴財富。
來源:文藝合肥
黨建紅丨安徽馬鞍山:用心用力用情 辦好群眾“小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建設的老舊小區,經改造后舊貌換新顏﹔長期困擾居民生活的噪音,經調解后迎刃而解﹔留守老人沒有休閑活動場所,經協調后讓老有所樂成為常態…… 這些變化都得益於黨建引領,也是馬鞍山市當下“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最生動基層實踐。 …【詳細】
合肥:三類人員可免費參加就業技能培訓 記者昨天從合肥市人社局獲悉,今年6月至10月,全市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可參加合肥市公共職業訓練基地2021年免費就業技能培訓。 合肥市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的4家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分別是安徽合肥技師學院(新站…【詳細】
油價年內第九漲 加滿一箱油多花9元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 (申佳平)今日(28日)24時,國內油價迎來今年第九次上漲。國家發改委官網顯示,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1年6月28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標准品,下同)每噸分別提高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