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四个三”机制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2020年12月01日09:29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美丽中国,农村必须美,农村人居环境首先要美。近年来,定远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心谋划,因地制宜,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探索走出一条江淮分水岭地区生态宜居新路径。

定远县西卅店镇高潮新村一角 (王喜春)

把握三大原则,建好美丽家园

建设美丽乡村,须遵循规律,因地制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之美;须绵绵发力,久久为功,方能造福一方百姓。规划引领。以打造“定远印象新村落、区域经典新乡村”为目标,以“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为抓手,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到2020年底完成90%以上一般村庄和100%永久居民点村庄清洁任务。同时,结合传统村情实际,以《定远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至2022年)》布局的309个永久性居民点为重点,计划“十四五”期间,按照“一镇一村一示范”模式,全部打造成为各美其美、生态宜居美丽新家园。农民主体。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义、目标、内容等,多次召开示范点全体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以美好愿景争取群众支持;采取“沉下去把群众意见建议收集上来,坐下来一一梳理研究解决路径”的办法,集思广益。同时,组织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亲身体验感受,让群众说服群众、动员群众,主动改善环境,自愿建设家园,实现“干部干、群众看”向“干部领着群众一起干”和“干部催、群众干”向“群众比着群众干”转变。因地制宜。不大拆大建,坚持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和低成本投入,建筑中多用农户捐献的砖石、木料,新村绿化尽量保留原有树木、花草,新增绿化尽量选用本地适生树种、草种。同时,鼓励手绘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文化墙,融入时代元素,打造“文化名片”,引导村民自愿捐赠闲置不用的石磨、石磙等农村“老物件”300余件,塑造庄内“乡土景观”。目前,全县已投入3400余万元,建成各具特色的示范点60余个,新增绿化面积46.2万平方米。

航拍定远县大桥镇肖岗村安子中心村

探索三方投入,促进聚资增效

积极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融资机制,采取政府投入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鼓励群众筹资的方式,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多元投入格局。财政资金奖补。县财政设立“五清一改”“一事一议”等奖补资金2000万元,突出“整治效果”“资金效益”等核心指标考核激励,实行先建后补、考核奖补,根据年度考评结果,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的示范点,最高给予100万元奖补;对“五清一改”成效显著的乡镇,最高给予50万元奖励。涉农资金倾斜。统筹整合移民、扶贫开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危房改造和农村清洁工程等涉农项目资金,重点用于示范点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等基础设施以及农民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已整合投入各类涉农资金900余万元。社会资金补充。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引导群众自愿捐资捐物、筹资筹劳,鼓励利用废弃砖瓦、木料等建设门前路基、菜园栅栏等。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引导社会捐资150余万元,发动群众筹劳2万余人次。拂晓乡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捐资30万元,用于示范点绿化档次提升等。

航拍定远县西卅店镇金山新村(吴家宝)

坚持三个结合,实现长效管护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改善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大工作格局,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全面美、持久美。共建+共治+共享。各示范点均成立5至9名由新乡贤、群众代表组成的“村民理事会”,制定议事章程,完善村规民约,利用群众无偿捐赠的闲置房屋设立“村民议事堂”,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村级重大决策事务实行“一事一议”,真正做到民事民商民管,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零补偿、零矛盾、零阻工、零信访”和“政府+村组+村民”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农户+公司+公益。探索“农户出一点、村集体担一点、财政补一点”的管护机制,制定“农户区域+公共区域”管护制度、标准和职责,划定镇、村、组三级专人管护和农户“门前三包”管护网格。同时,建立以3家专业公司保洁为主、3000余名农村公益性保洁员为补充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机制,实现生活垃圾定点投放、日产日清,守住环境“底色”。二龙回族乡示范点村民每户每年交纳60元清洁费,专门用于卫生、绿化和道路等管护。评比+监督+考核。不定期开展“最美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悬挂荣誉牌,激发村民自发、自主美化家园内生动力,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今年以来,全县共评选各类典型600余户。同时,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县级抽查、镇级督查、村级自查、群众参与监督的四级考核体系,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月度考核奖惩,对月度考核排名前7位的乡镇,分别给予1万元至3万元不等奖励,对考核排名后3位的乡镇,分别扣除一定比例乡镇月分摊经费。1至10月,已累计兑现奖励97万元、处罚81.8万元。

定远县吴圩镇九梓村非洲菊扶贫项目基地(王文)

定远县永康镇新大塘游园(王喜春)

培育三型经济,助力兴业富民

忙时田中人,闲时房前园。乡村之美,美在产业,美在生活。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自然禀赋,打造多样型经济业态,腰包鼓了,心里美美的。庭院型。根据村民意愿,结合村民实际生活需要和农村自然特色,合理规划保留房前屋后一两分地左右,不强制要求水泥硬化、草皮绿化,发展“小菜园”“小果园”等农村特色“庭院经济”。目前,全县已形成“微田园”达500余亩。永康镇一次性投入19万元,购买黄花菜种苗,免费发放给示范点群众栽种,增加村民收入。返乡型。紧紧抓住“乡愁更具吸引力”这一特点,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措施,吸引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回乡创业。连江镇三甲村通过招商引资,将村民组1235亩集体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发展稻虾产业,年可增加村民组收入60余万元。采取“组户联营”模式,发动村民种植艾草,收入由村民组和村民按4:6比例分成,其中,村民组收入用于公共设施维护。共享型。探索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合理分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大桥镇义和村发展“一村一品”甲鱼养殖项目,带动12户贫困户就业,年产值1450万元。同时,采取“村集体+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发展藕虾混养项目,年产值达45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约2万元。(周伟发)

定远县池河镇池河村哈密瓜种植基地(王文)

(责编:郭宇、金蕾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