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文化體育

請收下這一份攝影寫就的“皖美”答卷

2022年12月16日14:24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十年來,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作為一個正在從傳統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轉變的安徽,在美麗鄉村建設、文化旅游產業培育、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上不斷發力,在這一進程中攝影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近年來,安徽省攝影家協會積極組織跟進,在中國攝協和安徽省文聯的關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團結帶領全省各級攝影組織和廣大攝影工作者,聚焦基層鄉村一線,進行了攝影助力鄉村振興的多種探索與實踐。

五馬坊的光 李曉白   第二屆“品味歙縣 自在鄉村”全國攝影大展入選作品

五馬坊的光 李曉白 第二屆“品味歙縣 自在鄉村”全國攝影大展入選作品

攝影+ 特色旅游,讓資源活起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安徽大地錦繡多姿,古村錯落,人文底蘊深厚,具有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攝影在吸引人、留住人、形成特色旅游線路方面發揮了排頭兵的作用。安徽省攝協通過聯合有關地方部門開發當地資源,形成特色攝影旅游產品,構建攝影產業鏈,並通過吸引外部消費市場,帶動當地群眾因地制宜,錯位經營。攝影產業鏈的構建增強了當地的造血功能,進一步激發了內生動力,既鞏固拓展了脫貧攻堅成果,也有助於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形成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模式。

老屋儺事,石台縣 程周平

老屋儺事,石台縣 程周平

位於皖南山區的石台縣曾是國家重點扶貧縣,為以攝影產業助力脫貧攻堅,2018年以來,石台縣先后在七井畫坑、大演白石嶺、丁香庫山、橫渡柏山渡、磯灘慢村等地實施了一百多個攝影點建設項目,形成了以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傳統村落、農耕文化等為特色的攝影旅游產品。經過5年的努力,先后打造出“白石嶺油菜花”“畫坑晒秋”“庫山農耕”3個在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攝影創作基地,以及“磯灘大龍灣水面風光”“七都黃尖銀杏林、高路亭古村落”“仙寓奇峰”等10余個最佳攝影點。多年來,通過不斷舉辦攝影活動,石台縣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游客和攝影愛好者。

酥梨豐收,碭山縣 韓飛

酥梨豐收,碭山縣 韓飛

皖北碭山縣曾經也是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結合碭山當地特色攝影資源優勢,攝協組織、引導攝影家採風、創作,深入挖掘碭山縣在脫貧攻堅、社會發展、民俗文化、水果產業、美麗鄉村等方面內容,有針對性的開展攝影藝術志願服務活動。很多果農通過攝影家的鏡頭登上了報紙、網站,甚至成了電商銷售水果的“流量網紅”。精彩的攝影作品也吸引越來越多的攝影愛好者和游客前去採風、旅游,當地老百姓也因此更容易把辛苦的收成變成實實在在的收入,有了更多的充實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古城夜市 陳曉明   第一屆“品味歙縣 自在鄉村”全國攝影大展入選作品

古城夜市 陳曉明 第一屆“品味歙縣 自在鄉村”全國攝影大展入選作品

通過聚焦主題創作、發揮“讀圖”效應、創建最佳攝影點等一系列有效舉措,攝影藝術與地方經濟發展有機結合、互相促進,既提高了地方優勢攝影旅游資源的知名度,也為廣大攝影人的採風創作提供了更多便利條件。

攝影+ 藝術平台建設,讓流動的資源沉澱下來

影像的社會傳播力是攝影在鄉村建設中的重要力量,與專業攝影機構和媒體的合作是挖掘和發揮這個獨特優勢的一條有效途徑。近年來,安徽省攝協與《中國攝影》雜志社等專業媒體積極合作,為鄉村搭建文化發展平台,讓流動的活動沉澱下來,成為鄉村文化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抓手。

2018年10月,《中國攝影》雜志社推出藝術鄉村計劃,全國首個“中國攝影藝術鄉村”落戶寧國市港口鎮西村,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村庄搖身變成安徽省的“網紅村”。

鄉村花鼓戲 劉傳耀   第二屆鄉村裡的中國·安徽寧國港口鎮全國攝影大展入選作品

鄉村花鼓戲 劉傳耀 第二屆鄉村裡的中國·安徽寧國港口鎮全國攝影大展入選作品

西村鳥巢 馬天放   第三屆鄉村裡的中國·安徽寧國港口鎮全國攝影大展入選作品

西村鳥巢 馬天放 第三屆鄉村裡的中國·安徽寧國港口鎮全國攝影大展入選作品

西村現有農戶307戶1178人,2018年前,勞動年齡人口95%以上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多為老人,村庄活力嚴重不足。在《中國攝影》、字節跳動等機構精心指導下,在安徽省文聯及所屬各文藝家協會的大力支持下,“藝術喚醒鄉村,文化振興鄉村”從一句口號變為西村稻田裡的藝術裝置、廢棄農具的藝術改造、農舍牆上的3D童趣畫、巷子深處老照相館,以及 “鄉村裡的中國” “農民豐收節”“皖南星7天”等系列文藝活動和“中國攝影藝術鄉村圓桌會”“西村攝影季大講堂”等學術研討,這兩年還增加了線上直播、電影制作、西村夜游、農村電商、網紅館等創新形式。多元文藝形式的相互結合和沉浸體驗,通過圖片和媒體的海量傳播,最大可能地激發出鄉村文化活力,開闊了村民審美視野,吸引游客駐足觀光。首個“中國攝影藝術鄉村”的建設不僅在改造鄉村環境風貌、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等方面能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還促進了鄉村傳統產業升級和鄉村文旅產業的發展。

2020西村攝影季,田間攝影展 許國

2020西村攝影季,田間攝影展 許國

2020西村攝影季,田間影展 李曉紅

2020西村攝影季,田間影展 李曉紅

攝影+ 文化挖掘,讓藝術化、活態化的保護方式成為創新驅動力

2020年12月,黃山市的歙縣許村成為安徽第二個“中國攝影藝術鄉村”。許村位於安徽省歙縣縣城西北20公裡處,有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筑100余座。村中明代建筑數量多、品類齊全。典型的建筑有高陽廊橋、五馬坊、許社林宅等。2006年,許村鎮許村古建筑群(15處)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敦木堂(1處)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第八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住建部、國家文物局評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歙縣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品味歙縣 自在許村 陳國萍  第一屆“品味歙縣 自在鄉村”全國攝影大展入選作品

品味歙縣 自在許村 陳國萍 第一屆“品味歙縣 自在鄉村”全國攝影大展入選作品

和西村不同。如果說西村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小鄉村,許村則是一座源於東漢,徽文化富集的千年古鎮。如果說西村面對的是從“無”到“有”的創造性轉化,許村面對的則更多是從“有”到“新”的創新性發展。

以“品味歙縣·自在鄉村”為主題的許村攝影季連續舉辦多年,攝影季內容豐富,不僅有多個攝影主題展、全國千名攝影師打卡歙北四條經典線路的攝影擂台賽,同時還舉辦非遺民俗展演,傳統手工藝展示,特色場景呈現等。2021年許村攝影季上,《“百年百姓”—中國百姓生活影像大展(1921-2021)》巡展,從北京的王府井搬到了許村,來到了基層老百姓身邊,以貼近民生的小切口展現中國百年變遷的大主題,給許村百姓送來了高質量的視覺大餐﹔老照片展《許村老照片》讓我們走進許村的光影流年,重溫記憶中的“許村”﹔百姓展《“我愛我家”許村百姓拍許村》則是許村百姓對自己生活的真情摹畫。這些影展不僅對歙縣旅游資源進行了高質量高品位多角度的展呈,更重要的是吸引了百姓的廣泛參與。

通過藝術鄉村的建設,許村實現了由“視線內無垃圾”向“全天候潔淨美”轉變,原來的“雜草叢生”的老糧庫變成了后工業時代的藝術展示中心﹔老祠堂也被充分利用,布置成各式主題攝影展廳,煥發了新生命﹔內容豐富的照片牆、不斷挖掘的轉角攝影點,讓原本頹敗、老舊的牆壁、拐角變得整潔而富有生氣,有效地促進了許村的社會風氣、公共秩序、生活環境為主要標志的鄉村文明程度的顯著提高。

在此基礎上,雙方又展開長期項目“歙縣影像調查計劃”,通過相關的影像採集和創作,對徽州傳統文化駐留在鄉村生活中的基因進行挖掘、整理、活化、輸出。該項目邀請攝影導師和徽文化研究專業人士與本土攝影師共同完成,教學相長,既推動了歙縣本土攝影師的攝影理念、攝影水平的提升,同時這些影像建構了人們對“鄉愁”的具象化表達,觸發了一些新媒體生產者回鄉創業的動力。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採集工作,讓人們重新審視身邊日常中沉澱的優秀文化傳統,並開始試圖將之活化與創新轉化。通過藝術化、活態化的方式,保護鄉土文化的“精氣神”“筋骨肉”,最終為帶動鄉村文化產業化發展探索新路徑。

天上人間 許暉   第二屆“品味歙縣 自在鄉村”全國攝影大展入選作品

天上人間 許暉 第二屆“品味歙縣 自在鄉村”全國攝影大展入選作品

截至目前,安徽省既有“中國攝影之鄉”“中國攝影創作基地”,也有“攝影小鎮”“中國攝影藝術鄉村”,攝影特色陣營逐年壯大,在推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集聚攝影優勢資源、推動創業創新等方面的綜合效益已經顯現。各級攝影組織主動參與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獲得了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全省攝影工作者和愛好者不僅僅停留在自己的專業小圈子裡,而是以“相機”為媒,以“圖片”為介,以自己的專業特長為藝術鄉村、鄉村藝術的建設貢獻才智。

板凳龍表演,2021許村攝影季 吳劍暉

板凳龍表演,2021許村攝影季 吳劍暉

一些不足和思考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攝影藝術在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各地發展不平衡,即使是在攝影發揮作用比較好的皖南,產業環境亦有待提升,現代化、專業化、市場化手段還不夠豐富,特別是相關業態還不夠完善。

二是多數地區攝影活動形式不夠多樣化,偏重於記錄當地自然景觀及鄉村建設,還不能全方位地發揮攝影在宣傳地方旅游資源、助推基層經濟發展和改善群眾生活水平方面的優勢﹔尤其是皖北地區,經濟基礎較差,攝影力量薄弱,影響力就更為有限。

三是攝影產業效益亟待提升,攝影配套產品服務等產業鏈條不全﹔攝影產業基礎設施重建輕管現象客觀存在,服務設施、服務水平與產業發展需求仍有不小差距﹔攝影產品開發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

晒秋 李文紅

晒秋 李文紅

這些不足與差距,亦是下一步省攝影家協會工作的潛力與追求。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攝影事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將立足本省的豐富攝影資源,繼續探索發展攝影產業的先發優勢,以攝影藝術為抓手,持續開展豐富活動、打造先進平台、展現江淮魅力、創新文旅業態、培育攝影人才,推動安徽攝影事業高質量發展,用攝影譜寫新時代的“皖美”答卷。

來源:《中國攝影》雜志

作者:許文龍,安徽省攝影家協會秘書長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