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南陵縣黃墓村:紅心火龍果 映紅好日子

汪瑞華
2022年12月15日15:20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初冬的黃墓村,草木漸黃,田裡的晚稻正在收割機的轟鳴聲中,顆粒歸倉。

和這些景象不同,蕪湖市南陵縣許鎮鎮黃墓村的一處連棟大棚裡,卻是綠意盎然。眼下,挂滿枝條的火龍果正進入採摘期,張雷和村民們穿行田壟間,摘果、裝袋,忙碌不停。

今年41歲的張雷,談及和火龍果的交情,還得從兩年前說起。2019年,黃墓村利用扶貧專項資金,在牛皮塘村民組建起了2600平米大小的連棟溫室大棚,誰料起初的承租戶遲遲沒有動靜,大棚一直處於賦閑狀態,空蕩蕩的大棚,讓張雷看了干著急,心裡也跟著空落落的。

大棚裡,一個個玫紅色的火龍果挂滿枝條。人民網 汪瑞華攝

大棚裡,一個個玫紅色的火龍果挂滿枝條。人民網 汪瑞華攝

在和家人合計之后,通過轉租,張雷以每年42000元的租金租下了大棚,成了“棚主”。

“當時我是村裡頭的第七批扶貧選派干部,看過土地撂荒的,還沒見過大棚撂荒的。”張雷回憶道,作為扶貧工作隊成員,總得帶頭給村民打個樣。

大棚租下來了,種什麼?怎麼種?其實在動意之前,張雷心裡就有了底。

“種植火龍果。”通過外出考察新型農業,張雷認為,依托溫室大棚和現代科技,種植熱帶水果並非難以實現。他堅信,好的苗種、好的技術,加上好的管理,同樣能種出紅彤彤的火龍果。

張雷在大棚採摘火龍果。黃墓村村委會供圖

張雷在大棚採摘火龍果。黃墓村村委會供圖

就這樣,張雷但凡有時間就扑在大棚裡。培土、施肥、植苗、澆灌……本就在農村長大的他,干起瓜果種植,更是得心應手。

今年5月17日,4畝多地的火龍果迎來第一次花期,緊接著兩個月不到的時間,第一批火龍果開始挂果。

但萬事開頭難,本想著來個開門紅,可是持續的高溫天,給張雷打了個了措手不及。“花期大棚溫度過高,相當於給果子打了催熟劑,個頭小、口感差,當季幾乎沒有收成。”

經歷了頭一茬的失敗之后,張雷也從中收獲了經驗:“除了土壤達標之外,控溫也十分關鍵,夏季氣溫過高要及時通風,冬季氣溫過低要及時保溫。”

在種植中學習,在學習中總結,在不斷地摸索之后,張雷的大棚火龍果在9月份再次迎來盛花期,並於11月成功挂果。

“吃一塹長一智,這次挂果之后和頭茬相比是天壤之別,不僅出果率高,而且個頭大且飽滿。”話語裡,張雷的豐收喜悅溢滿臉龐,“目前最大的果子接近1公斤,大部分都超過1.2斤,從採摘到現在,已經收上來了2000多斤火龍果。”

“起初也考慮過種植草莓和葡萄,但是在當地都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十裡八鄉已經有不少種植戶。”出於對市場的敏感,張雷這才瞄上了火龍果,“隻要種出來,就肯定不愁銷。”

大棚裡,一個個玫紅色的火龍果挂滿枝條。人民網 汪瑞華攝

大棚裡,一個個玫紅色的火龍果挂滿枝條。人民網 汪瑞華攝

除了看好火龍果的市場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火龍果的挂果時間長,正常年份,每年可開花結果6到10次,謝花后40天果實成熟,採摘能一直持續到12月,大半年時間都可以吃上新鮮火龍果。

張雷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賬:“一畝地一年下來能採摘3000斤左右,按照當前10元/斤的均價,畝產效益就是30000元,4畝地年產值就有12萬。前期租棚、買苗、施肥等成本總計16萬元,一年半就能回本。”

農閑之余,張雷不但通過朋友圈晒火龍果,還學會了拍攝短視頻,在社交平台分享務農生活和種植經驗。“農業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張雷說,目前大棚已經開始見效,還帶動了12名脫貧戶在基地務工,未來打算在精准控溫、栽培技術以及土壤肥力上下功夫,帶動更多村民就業致富。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