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五連冠”背后的“蜀山答卷”
地區生產總值破千億元、全區實有市場主體總量突破20萬戶、新增市場主體總量和私營企業總量名列全市第一……2021年,合肥市蜀山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招商引資連續五年穩居合肥市轄各區縣榜首的同時,入選最受投資機構歡迎的區縣政府全國20強,用一流營商環境交出了一份爭先進位的“蜀山答卷”。
以制度親商為抓手 為企業打造貼身服務團隊
說起蜀山區優化營商環境的秘訣,“四個一”的頂層設計功不可沒。通過設立區級營商服務中心,構建覆蓋區、鎮街、社區的三級服務網絡,合肥市蜀山區在制度架構上為駐地企業打造出“一個部門、一套人馬、一個平台、一套機制”的貼身服務保障團隊,使為企服務的質量效能得以不斷提升。
“制度創新,為我們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提供了抓手,不但有效暢通了政企溝通渠道,幫助我們及時掌握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而且能夠聚合各部門的服務資源,從而形成優化營商環境的保障合力。”蜀山區常務副區長劉智表示。
對此,作為全區80余位企業服務專員的牽頭人,蜀山區優化營商環境服務中心主任陳晨感受頗深。
“對於訴求事項隻涉及單個部門的,訴求人可以直接向相關職能部門或區營商服務中心反映,形成‘一問題一編號’的企業訴求清單﹔對於涉及多個部門的,可以向任意部門反映,由區營商服務中心牽頭,召開‘部門’聯席會議,邀請區領導、訴求企業負責人和各相關部門責任人參加,面對面商討解決辦法。”陳晨解釋說。
為使這些清單台賬“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優化提升服務的質量和效果,2021年11月蜀山區還專門出台了《蜀山區進一步優化企業訴求處理工作方案(試行)》,從企業訴求受理、處理、反饋、督察考核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以實現企業訴求處理全過程閉環管理。
“方案實施的前兩個月,區營商服務中心共轉辦26家企業42個訴求,辦結訴求33個。另與區上市辦合作,轉辦全區擬上市重點企業10家22個訴求,成效明顯。”劉智說。
蜀山區中小(民營)企業服務中心。蜀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以服務安商為依托 讓企業主動為營商環境代言
“服務滿不滿意,企業說了算。”在“雙招雙引”過程中,讓企業主動發聲,用自己的切身感受為轄區代言,是合肥市蜀山區優化營商環境的又一創新舉措。
創辦於2007年的博景生態環境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聚焦城市公共空間綜合管理服務與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行業重點企業。
從2021年搬遷到位於蜀山區內的“中國環境谷”以來,短短一年多時間,企業就在區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啟動了期待已久的A股上市流程﹔公司副總裁苗春遠還於當年,被聘為區裡的招商顧問。
在他看來,蜀山區提供了如此優質的營商環境,除了自身企業發展之外,也要讓更多的企業在這裡扎下根來。“我們去招商,有時候還是自己掏腰包,但是企業對營商環境最有發言權,區裡一共5名招商顧問,大家積極性都很高。”苗春遠快人快語地說。
為有效解決影響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的堵點痛點問題,2021年9月,蜀山區在合肥市政務服務系統首家設立了“辦不成事”窗口,專門受理和解決企業、群眾在辦事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雜症”。
蜀山區政務服務管理局副局長王剛坦言,通過准確甄別因政策規定“辦不了”、因條件限制“很難辦”和因工作作風“不給辦”等幾類不同性質的問題,對症下藥、打通堵點,在優化了服務體驗的同時,也改進了職能部門的工作作風、拓展了服務能力。
“窗口設立以來,累計推動群眾反映的‘辦不成事’問題40余件,正在辦理的3件,實現了問題的容缺受理、就近辦理、就地解決。”王剛說。
中國環境谷展廳。蜀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以生態聚商為目標 給企業補鏈強鏈創新要素保障
“大力推進‘校地融合’、實施‘全域科創’發展戰略,依托中科大、中科院等龍頭高校院所,打造環科大、科學島科創走廊,讓蜀山區成為合肥乃至安徽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示范區’。”這是“十四五”期間,合肥市蜀山區為自己錨定的目標。
通過延長產業鏈、構筑生態圈,圍繞優勢企業需求創新要素保障,這一發展目標正在逐步轉化為現實。
“融資難、融資貴,是很多初創期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共同痛點。為此,我們創新推出了‘戰新’系列科技金融產品、開發了‘環谷貸’項目,以此降低企業的融資門檻和成本。”蜀山區發改委副主任王瑋介紹說。
據了解,2020年以來,蜀山區“戰新”系列金融產品已為企業融資超15億元﹔截至目前,已有近50家企業申請“環谷貸”項目,意向金額近億元,通過審批的企業已成功收到放款超4000萬元。
在這些金融產品的幫助下,大明節能等17家環境企業先后獲批省市“專精特新”企業,中科環境“大氣臭氧激光雷達”等5個項目順利入選2020年省工業領域節能環保“五個一百”推介目錄。
2021年蜀山區戰新產業發展獲國務院通報表彰,當年11月,蜀山經開區獲認定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產融結合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區。
“2021年,蜀山地區生產總值破千億元,實現了能級之變,開啟了魅力蜀山的新征程。2022年,我們將堅持轉型升級,提升產業聚集度,圍繞特色經濟發展,推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著力打造環境產業、數字經濟、跨境電商、建筑產業、文旅產業等特色產業集群。”劉智說。(湯陽 張昌濤 陳晨 朱琛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