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河區:一條路的前世今生

翻開合肥市包河區行政規劃圖,位於中軸線位置的包河大道貫穿南北,被形象地稱為包河發展的主動脈、生命線。自建區以來,這條道路從無到有,歷經多次修建,沿線的包河居民甚至數次為發展“讓路”。一條路的成長史,背后折射的是城市發展框架的變化,是城市面貌的日新月異,更是包河干群舍小家為大家的奮斗歷程。
老郊區的合巢路
在李俊的記憶中,20年前甚至更久前,家門口是一望無際的農田,點綴著星星點點的村庄,村子裡一條像樣的路也沒有。
那時,市區通往老駱崗鎮(如今駱崗街道)隻有這麼一條合巢路,路兩旁種著高大的法梧。
這孤零零的一條5米來寬的柏油路,是當時市區通往南部郊區的唯一通道,也是家住駱崗村(如今駱崗社區)的李俊一家出行的必經之路,留下了李俊和父輩兩代人的身影。作為農民的父親,經常要將自家種的蔬菜拉到城裡去賣,柏油路上留下了農戶們深深淺淺的平板車車軸印﹔到李俊這一代,去市裡求學、玩耍,更多的是一路騎著自行車,碰上下雨天,從合巢路回家裡,隻有脫下鞋子,扛起自行車,趟過泥濘的路面一路走回去。
20年前,老郊區村民們的生活好像大抵都如此。
擴建包河大道
2002年3月6日,合肥正式實施區劃調整,山河海洋四個城區成立。擺在包河領導干部眼前的事實是——離巢湖這麼近,南部片區卻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基礎設施薄弱成為制約包河發展的重要瓶頸。要想發展,得先修一條像樣的路出來。
但在實施層面上,棘手的問題真不少。首當其沖就是錢的問題,建區之初,區裡可用資金不到1億元,但規劃建設包河大道就需要1.6億,僅靠區級財政實在無力承擔﹔“第二,名字的問題,以一個新建城區的名字命名市政主干道,這在全市都沒有先河,能否爭取到仍是未知數。”時任包河區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的老干部汪世友回憶。
勤勞勇敢的包河創業者們發揮了從老郊區精神那裡傳承的傳統——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經過千方百計的爭取,項目上靠“合安高速公路合肥南區連接線工程”,爭取到了國家發改委1.25億資金支持,再加上市級財政配套資金,說干就干,建區的第一年,包河大道項目便緊鑼密鼓地開工了。
項目全長13.6公裡,北起二環路與馬鞍山路相連,向南直至巢湖之濱,路幅寬45米。從動員拆遷到百姓騰屋,再到全部拆除,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沿線義興、駱崗、義城3個鄉鎮584戶村民和單位“一呼百應”,主動為城市建設騰出房屋,“讓”出了一條發展之路。
一年后,在老合巢路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包河大道正式貫通,真正以“包河”之名直抵巢湖之畔。這是包河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讓原來隻在理論上存在的濱湖優勢、發展空間優勢成為包河發展的現實。
包河大道高架橋修建
2006年,省市做出加快推進濱湖新區建設的戰略決策。此后,巢湖之畔開啟了一場偉大實踐,合肥城市的觸角不斷向南生長,一座現代化新城英姿綻放。
作為連接新老城區的快速通道,2011年3月,包河大道高架橋啟動建設,北起繁華大道,南至方興大道,全長8.5公裡。三年后,一座飛橋落成,連通老城和新區,市民20分鐘即可抵達巢湖岸邊,令包河真正邁入了快速通達時代。
李俊經歷了包河大道的兩次修建,第一次2002年時,剛從部隊退伍回來的李俊來到村裡工作,面臨的第一件事就是動員村民為老包河大道的建設騰屋。“那時一聽說為了修路,大家伙都是積極響應,全力支持。”時至今日,李俊仍是記憶猶新。第二次修建包河大道高架橋時,駱崗社區地處高架橋二標段的重要節點,時間緊、任務重,街道社區干部以“白加黑”“5+2”的狀態上門入戶為群眾講解政策,闡釋高架橋修建的重大意義。這其中還有一件趣事,駱崗社區范圍內一座農家飯店名叫“清風寨”正處於高架橋橋樁位置,為了動員經營戶搬遷,當時擔任駱崗社居委主任的李俊和同事們放棄了國慶七天假,不斷上門入戶做工作,終於說動征遷群眾,李俊和同事們笑稱“‘清風寨七日游’果然沒有白費功夫”。
作為合肥大建設主戰場主陣地,在過去的十余年裡,包河的百姓們一次次地舍小家為大家,為發展讓路,城市發展也必將以豐富的紅利反哺於他們。
“路邊”的風景日新月異
迎著和煦的春風,一路驅車往南,如今,包河大道高架兩旁的風景已是日新月異。昔日的農田村庄早已更迭在城市發展進程中,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是一片片生機盎然的綠地公園,是一張張映襯在現代化城區中的幸福笑臉。
從5米寬的柏油路到25米寬的主線橋,從地面大道到空中飛橋,包河大道越來越寬,功能也愈加立體完善。一條路的修建更是濃縮了包河發展的精彩20年,這20年裡,包河完成了城郊大區到工業城區再到全國百強區,從“東南一隅”到“安徽中心”,從“城鄉二元結構最突出”到“城鄉一體優勢最明顯”的脫胎換骨之變。
如今的包河大道,是一條生態大道。從北往南,駱崗中央公園建設大幕正徐徐拉開,方興湖公園、塘西河公園、金斗公園、濱湖國家森林公園串聯成一道亮麗的風景,十五裡河、塘西河穿城而過,城市中的公園,公園中的城市,藍綠交融,林水相映,生態成為最亮眼的一抹底色。
如今的包河大道,是一條活力大道。從一片農田和灘涂地裡“長出來”的濱湖新區閃爍著萬家燈火,40余萬常住人口在這裡定居生活,求學、創業,人間煙火氣裡處處彌漫著生機。
如今的包河大道,是一條科創大道。駱崗中央公園科創CBD、安徽創新館、濱湖科創灣,一個個科創新地標的崛起,預示著這座城的未來和走向。聚焦金融、文化、科技三大核心要素,包河正加快打造現代金融和文化創意示范區、科技成果交流交易轉化應用示范區和城湖共生綠色引領示范區,一座湖區型科創水岸必將接續書寫嶄新的時代芳華。(杜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