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長三角“白菜心”,馬鞍山如何兩全其“美”?

城與鄉,人們生產生活的兩個空間載體,人類經濟發展的一對重要關系。
從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到十七大、十八大提出“城鄉一體化”,再到十九大的“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乃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國家推動,馬鞍山行動。
作為安徽連接滬蘇浙的“東大門”“橋頭堡”,多年來馬鞍山闖協調發展之路、攻城鄉融合之堅、尋“兩全其美”之法,始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中一馬當先。
踏上“十四五”新征程,打造城鄉美的“白菜心”。馬鞍山市第十次黨代會吹響了“加快建設長三角中心區現代化城市和鄉村振興樣板區”的號角。
錨定“城鄉建設高顏值”,堅定不移走城鄉融合、協調發展之路,大力實施城鄉融合提升行動,打造宜業宜居宜游的美麗家園,馬鞍山的腳步愈發矯健!
採石河。儲燦林攝
跨“山”越“水” 攜手共“融”
放眼馬鞍山城東,秀山新區如明珠般閃耀。秀山湖、霍裡山等綠水青山自然天成,高鐵東站、汽車客運站布局在此,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商務休閑等新興產業集聚,交通路網四通八達,醫療教育全面開花,住宅小區拔地而起,一座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新城躍然而出。
觀大勢,謀全局。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多重戰略機遇疊加,優化城鄉空間布局,馬鞍山落子如飛。
跨過山,大道通衢拉開城市框架。
建成高速公路215公裡、國省干線公路710公裡,完成慈湖河路改造、紅旗路貫通、江東大道四期等工程,寧馬城際、巢馬城際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快速推進,農村四好路不斷延伸……俯瞰馬鞍山,一條條道路穿山越嶺、狀如錦帶。
馬鞍山市城鄉規劃展示館。儲燦林攝
老城蝶變、有機生長,以G205沿線帶狀延伸、以雨山湖為軸環狀拓展,全面打造城市更新先行示范區﹔城市東進、產業南拓,圍繞寧馬城際、巢馬高鐵建設,高標准規劃高鐵新城、陽湖片區,旖旎山水、繁華城市、美麗鄉村、活力園區等,也交織在規劃有序、日益細密的交通“大棋盤”中,開辟出更為廣闊的天地。
越過水,長江大橋連接一江兩岸。
從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到本地小型客車免費通行,再到市區至含山、和縣客運班線實現公交化運營,馬鞍山城鄉建設攜手共“融”,窺斑見豹。
“在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全域旅游、發展要素等方面給予江北地區更多支持”,該市第十次黨代會上更是著墨於“推動跨江發展”。
和縣、博望區下起寧馬毗鄰合作“先手棋”,含山縣當起融入合肥都市圈的“橋頭堡”,特色小城鎮沿江發展,含山褒禪山、和縣雞籠山、當涂大青山和江心洲等7大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率先啟動……馬鞍山堅持統籌規劃和規劃統籌,堅持組團式、網格化、田園城市總體思路,不斷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正努力構建出一江兩岸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慈湖智慧小鎮。儲燦林攝
提“智”增“效” 一心為民
既有顏值,更有“氣質”。馬鞍山市第十次黨代會從更高定位和更廣視野中審視“城鄉美”的定義,提出: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信步而行,九華東路三期、重陽路西延、馮橋路等路段施工正加班加點,城市路網越治越密﹔205國道沿線開發整治正酣,湖東路慢車道及人行道等市管道路相繼展開集中維修、美化,舒適出行近在眼前。
舉目而望,以基礎類改造打底,向完善類、提升類改造跨越過渡,上百個老舊小區、宿舍樓和零星樓棟將舊貌換新顏,惠及54319戶居民﹔三年時間完成100個棚戶區、22061戶改造,越來越多居民告別“蝸居”。
隨意欣賞,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區雨污分流改造,35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黑,海綿城市建設融入大街小巷﹔統籌打造大型公園、街角游園、道路綠化和景觀綠道等,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6.28%,綠意盎然,城鄉如畫。
馬鞍山市人民醫院(東院)。儲燦林攝
馬鞍山始終瞄准靶心、以人為本,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有序開展“城市雙修”,加大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力度,補齊生態環境、市政路網、公共交通、物業管理等短板,扎實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開展未來社區建設試點,城市功能品質全面提升。
現代化城市,三分建設,七分管理。“加快建設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維護管理的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是市第十次黨代會給馬鞍山城市發展“進”的一言。
率先在全省實現市縣數字城管一體化,智慧停車信息系統綜合管理平台上線運行,“物管城市”新型城市管理治理服務項目正式落地……該市以群眾需求和突出問題為導向,不斷在城市管理科學化、精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進一步加快打造“城市大腦”,推進數字信息“一網通用”、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全面開啟城市管理智慧模式。
馬鞍山軟件園。儲燦林攝
落“子”走“棋” 振興鄉村
實現城鄉融合發展,迫切需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補齊農村發展短板。
近年來,馬鞍山堅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村容整治為前提、以產業發展為核心、以鄉村文化為底色、以改革創新為路徑、以要素支撐為保障,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全力踏上“打造鄉村振興樣板區”的新征程。
金山湖周邊。儲燦林攝
增供給——
作為全省第一批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試點村,當涂縣七房村通過建立村銀聯建機制,加強與金融機構結對共建,“信用”換來真金白銀。
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在城鄉間“無縫連接”,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構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力推進,馬鞍山完成16.4萬農村廁所改造,衛生廁所普及率超85%,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市場化率100%。
促改革——
在含山縣太湖村,陳舊的村部、閑置的校舍被“打包”出租,零散的耕地、撂荒的林地被“整體”流轉……沉睡的資源變成了資產,村集體經濟收入2020年突破了30萬元大關。目前,該市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集體經濟強村佔比30%、居全省第一。
聚人才——
今年的6月,141名選派干部奔赴鄉村振興戰場,為加快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而奮斗。“在農村創業,同樣有前景。”2017年返鄉創業,通過“電商企業+線下門店+養殖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新型模式,帶動200多農戶發展河蟹養殖,一對活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文杰說。
當涂螃蟹。儲燦林攝
實現趕超,鄉村是一條重要的跑道﹔干在今朝,鄉村有著最廣闊的天地。
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加快“一縣一特”全產業鏈創建、實施“培強扶優消薄”工程、開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改革……以市第十次黨代會為遵循,馬鞍山將堅持高位推動、規劃引領,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千裡沃野中闖出一片嶄新的天地。(鄧婷婷 汪瑞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