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人民日報看安徽>>朱思雄

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

朱思雄 游 儀
2021年09月08日11: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1年09月08日 第 06 版)

八百裡巢湖,青山環繞,水天一色。似一面寶鏡,鑲嵌在江淮大地。

由於曾經大量圍湖造田,中國第五大淡水湖巢湖,水面從歷史上記載的數千平方公裡縮小至目前的約770平方公裡。20世紀以來,隨著巢湖地區產業發展、人口猛增,水體污染、藻類暴發、洪澇災害等一系列生態失衡問題也隨之而來。“九五”期間,巢湖流域更是被國務院列入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態濕地保護好,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

高屋建瓴,寄予重托。

合肥市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施巢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持而不懈地推行內湖生態一體化治理。

如今,巢湖全湖平均水質為Ⅳ類,國控斷面考核全面達標,鳥類升至300多種。生態環境部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4月至今,巢湖共監測到13次水華。今年首次監測到藍藻水華時間為5月30日,與去年同期相比,推遲了近2個月,水華發生次數減少20次。今年6月,國家三部委公布“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十大工程”,巢湖是全國唯一入選系統治理的湖泊。

治藻——

應急打撈 智慧監測

早上7點,駕艘小船,許業貴和同事一道,開始了一天的藍藻打撈工作。瞅准目標,伸出網兜,竹竿一挑,綠色藻類裝得滿滿當當。

“天氣一熱,藍藻就會瘋長,若不及時撈出,還會發出臭味。部分灘涂淺水地段,大船開不過去,還得我們打撈隊出馬。”家住合肥市包河區方興社區濱湖潤園小區的許業貴,過去乘船捕魚“水上漂”,如今卻成了巢湖藍藻打撈隊中的一員。自小在巢湖邊長大的老許,見証了湖體水質的變化。

“過去,站在岸邊,隔老遠就能聞到刺鼻的氣味,更別說還得上船打撈。再一個,水面綠油油的,船都沒法開快。”許業貴說,今年以來,不僅藍藻推遲爆發,就連味道也沒那麼重了。

除人工外,藍藻打撈,機器是主力。縱目遠眺,巢湖水面,一艘大船緩緩前進,藻水從船頭被吸入船體,澄清的湖水則從船尾重新流入巢湖。這正是合肥使用的“藍藻打撈神器”磁捕船。

日頭越升越高,藍藻撈起一兜又一兜。11點多,小船靠岸,打撈上來的藍藻被放入一體化泵房。經藻水分離港脫水處理,藻泥一部分被送往發電廠發電,另一部分,則通過科學處理,制成生物肥料。

目前,沿湖共建成藻水分離站4座,處理能力1.7萬噸/天,建成藍藻深井處理裝置3座,處理能力25.8萬噸/天﹔配備磁捕船及淺水區輔助打撈船隻40余艘。相較於藻水分離港,磁捕船更加靈活機動,是一個全天候、全水域運行的移動操作平台。

而與藍藻應急處置設施建設相配套的,是藍藻水華預測預警體系。

湖口斷面,取樣分析,對安徽省國清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來說,已是常態。每月,合肥都會對巢湖湖體及環湖河流開展水質監測,4月至10月藍藻水華預警監測期間,還會每周對巢湖湖區及飲用水源地進行巡測。

“包河區所有入湖河流、污水處理廠的出水以及管道直排的地方,我們都要進行水質監測,分析氮磷指數,這也是影響藍藻暴發的重要指標。”公司技術負責人孫蓮妹介紹,區內一共170個點位,會根據需要按周或月進行水質監測。

眼下,合肥正加快“數字巢湖”建設,集成水質、水文、氣象、生態、污染源、湖盆地形、湖區流場等大數據。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技術對巢湖藍藻進行系統治理,完善巢湖流域監測網,加密建立水質自動監測站和手工監測斷面,加快建設流域水環境數據可視化系統。

接下來,合肥還將進一步謀劃防波堤建設,論証在現有的防波堤“丙子河-十五裡河”基礎上,西連東延,打造“外攔內治”的藍藻處置模式。在防波堤外建設柔性圍隔帶,根據風向、水流情況將藍藻導向適當位置,布置磁捕船、高壓控藻井等設備處理藍藻﹔在防波堤內採用藻水分離站、長臂打撈船等設施進行及時打撈,盡量降低藍藻靠岸堆積的頻次。

治河——

護水增綠 濕地成鏈

天剛亮,換上球鞋,迎著朝陽,合肥市民高東初出了門。沿著十五裡河慢跑,老高有節奏地調整呼吸,汗水滑落,濕透衣裳,耳邊吹來習習涼風,眼底盡是清澈河水。

不到一小時,他抵達了十五裡河濕地。踏上棧道,放眼望去,蘆葦叢叢,香蒲挺立。聽到不遠處傳來嘎嘎鴨叫,高東初停下腳步,擦擦汗,歇口氣,欣賞綠頭鴨群水面嬉戲。

過去的十五裡河河口,可不是眼前這幅光景。“以前泥沙淤積,雜草遍地。別說跑步了,飯后遛彎都不想往這邊來。”高東初直言。

改變,源自環巢湖十大濕地建設。

咬緊牙關,爬坡邁坎,一張藍圖繪到底。2015年,安徽省政府專題會議提出,“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國內唯一風格的環巢湖城市濕地公園群”,要求合肥市全力推進巢湖綜合治理,把強化濕地保護修復作為巢湖內源治理的重要舉措之一。2018年,環巢湖十大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啟動,項目以十五裡河、南淝河等重要入湖河流、圩灘濕地為重點,開展濕地植被恢復。

作為巢湖一級支流,十五裡河流經合肥城區,最終匯入巢湖。長久以來,上游截污未完成,下游水質為劣V類,嚴重影響巢湖水體,甚至導致沿河建設項目環評限批。

治湖先治河,河口建濕地。

合肥市率先啟動十五裡河下游河口生態治理工程,淨化水質、削減氮磷。預處理塘、兼性塘、曝氣塘、生態塘和水生植物塘依次串聯,層層過濾。水中仿生植物飄搖,攔截懸浮顆粒物,塘面生態浮島逐浪,偶有鳥兒棲息。

眼下,十五裡河濕地已恢復濕地挺水植物面積54畝、沉水植物面積197畝、鳥類棲息地10.7畝,打造了十五裡河入巢湖的最后一道生態屏障。項目運營以來,水體氨氮污染物削減率約為30%,總磷和COD(化學需氧量)污染物削減率約為20%。經濕地處理后,十五裡河入巢湖水質可達地表水III類水標准。

緩了緩,繼續跑。高東初沿著河道,順流而下,不一會兒就到了入巢口。弧形閘門對開,泵站對稱分布,河水在此回旋。“河道寬度適中,能建閘站。通過攔水橡膠壩和進出水口閘門,十五裡河閘站可實現水量調控。”合肥市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中心黨支部書記、高級工程師郭立志介紹,一部分水量進入主河槽,另一部分水量進入核心濕地,能夠實現濕地的洪季行洪、非洪季淨化功能。

如今,十五裡河濕地水質生態治理項目已建成水利、環境、生態三大工程,實現了濕地水質淨化、調蓄洪水和美化環境三重功效。“濕地裡頭,鴨子排隊、野雞開會,兔子亂竄、鬆鼠亂跑,小動物們都知道生態好了。我們呢,也多了個休閑好去處。”高東初笑著說。

治污——

污水處理 雨水收集

卷起衣袖,擰開水龍頭,夏邦育利落地把碗筷放入池中。清水一點點沖刷碗沿,油漬洗淨,污水順著管道緩緩流出。這與過去打水洗碗,污水橫流的場景截然不同。

“改水沒幾年,變化大不少。”作為合肥市廬江縣白山鎮齊嘴村村民,夏邦育坦言,以前自家洗碗洗菜,污水往門口隨手一潑,“我家離巢湖就一百多米,洒在地上的污水估計順著田地,最后有可能流進了湖裡。”在他看來,加裝污水管網后,不僅用水方便、安全,也能為保護巢湖生態出一份力。

污水處理,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一環。早在2019年,廬江縣已啟動白石天河、兆河、馬槽河三個流域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工程。眼下,全縣15個鎮(園區)75個村136個自然村1.89萬戶村民,共鋪設管網532.005千米,對農村污水進行組團處理。

入戶走訪,分類施策。根據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工程涉及鎮村范圍廣的特點,廬江縣住建局、沿湖治理建管中心等縣直單位,分成7組,抽調近30人走村入戶,統計人口情況、污水規模。

對於人口規模小、村民居住分散、地勢起伏較大的村子,採用分散處理模式,即三格化糞池+人工濕地處理工藝,尾水就近排入附近溝渠或低窪坑塘,用於農田灌溉﹔對於人口規模大、集聚程度高的片區,則使用“A2/O”一體化設施+人工濕地處理工藝進行集中處理,尾水就近排入附近溝渠或低窪坑塘。此外,根據人口布局和地形地勢情況,廬江縣還編制了相應的污水處理方案,合理確定用水定額和人均污水量。

治河先治污。在農村,正緊鑼密鼓開展污水收集處理工程建設,在城市,則加快了建設初期雨水收集處理設施的腳步。

合肥市經開區京台高速處,一個初期雨水調蓄工程映入眼帘。沿著台階前行,綠樹蔥蔥,流水潺潺,宛如一個小型公園。“你看,前面這個池子裡的水還比較渾濁,經過過濾,下游的水就很清了。”十五裡河建設管理局辦公室副主任宋超說。

原來,雨水通過“高效沉澱+生物接觸氧化+過濾”技術處理,出水能達到巢湖地標要求,可作為生態基流回補十五裡河。這項工程,設在城市規劃綠地范圍內,一方面,調蓄池與接觸氧化池雙層疊合,上部覆土綠化﹔另一方面,北側利用現狀地形打造雨水濕地花園,可以成為周邊市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

“初期雨水原位處理試點項目內部設置了在線流量、水質及監控設備,能根據流量、水質變化,對截流設施進行實時控制。”在宋超看來,初期雨水中污染物含量高,直接流入周邊水體會破壞生態環境,排入市政污水管網則會加重城市污水處理負擔,“就地處理,智慧管控,有利於提高截流效率與調蓄效果,控制入河污染負荷。”

如今,合肥市已建成京台高速等8座初期雨水調蓄工程,進行初期雨水調蓄和雨污混合處理,總規模為每日19.4萬立方米。

惠民——

美了風景 富了百姓

傍晚時分,帶著孩子,鄒德銀出了門。

沿著巢湖,一路走,一邊看,不一會兒,就到了一處公園。見著小伙伴,兒子高興地跑過去和大家一塊兒踢足球,她自己,則將水中的魚、空中的鳥指給女兒看。

這樣的休閑時光,鄒德銀過去想都不敢想。她家住在合肥市包河區萬年埠街道攬湖苑小區,與巢湖僅一路之隔。前幾年一到夏天,藍藻暴發,陣陣腥臭傳來,坐在家中都清晰可聞。“暑假天熱,窗戶也不敢開。實在沒辦法了,我就帶著孩子回六安老家待上一段日子,避一避。”提到這個,鄒德銀有些無奈。

隨著巢湖治理不斷深入,變化,開始顯現。

“藍藻打撈力度估計增加了不少,我有時都能看到打撈人員。”鄒德銀直言,與往年相比,今年感覺好了一些,味道沒原來重,巢湖邊的水也沒那麼綠,“再也不用躲老家過暑假了,天氣好,還能帶著兩個孩子在巢湖邊轉轉。”

巢湖治理,不僅美了風景,還富了百姓。

作為巢湖市烔煬鎮唐嘴村村民,董彩霞種了一輩子地。

前些年,因著巢湖治理,化肥、農藥不給用,這讓她犯了難。“家裡滿共3畝地,不施化肥、不打農藥,水稻減產了咋辦。”董彩霞直嘆氣。

就在這時,村裡傳來了稻肥輪作的好消息。在不使用化肥的情況下,為保持土壤肥力,推廣種植綠肥替代。“我們村在巢湖流域水環境一級保護區范圍內,也是巢湖流域國家級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的一個示范點。”唐嘴村黨委書記王世昌說,過去村裡是一季水稻一季油菜,現在則將油菜改成紅花草,“紅花草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氮,再通過根瘤菌把氮素固定在土壤裡,植物腐敗后也可以為土壤提供有機肥。”

沒想到,化肥、農藥“零使用”后,水稻產量保持穩定不說,綠色水稻也更受市場青睞。“以前一斤大米兩元不到,現在都能賣到三四塊錢了。”董彩霞笑著說。

推廣綠色發展模式,不僅有助於緩解巢湖水體富營養化,還能幫助老百姓鼓了錢袋子。在唐嘴村,已有一家企業流轉了1600畝地實施稻肥輪作。而在烔煬鎮,更有越來越多農戶有樣學樣。

如今,合肥實施富民共享工程,大力培育特色小鎮,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聚力打造巢湖發展的民生名片,構建了“長豐休閑採摘”“廬江鄉村體驗”“巢湖湖光山色”等各具特色的鄉村新格局。

“大河大湖治理是一項世界性難題。經過努力,巢湖生態保護與修復目前總體向好。”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說,“合肥一定下更大力氣,發揚‘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步步為營,久久為功,有信心有決心解決好涉及巢湖綜合治理的每一個問題,力爭探索走出一條大湖治理的新路徑,把‘最好名片’打造得更加絢麗、更加動人。”

(責編:范曉琳、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