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霍山:千年古窯開新韻

夏日的霍山縣下符橋鎮,蟬鳴如海。在下符橋村瓦屋院組,一幢老屋依山而建,掩映在青蔥山林中。屋后一個高不足百米的小山坡被當地稱為窯寶山,崖坡斷面上,層層疊疊的都是大大小小黑釉古陶的碎瓷殘片,跨越千年的不朽,仍然閃爍著昔日璀璨的光華。
下符橋窯址。霍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見“龍”在野窯寶山
“我們小時候就在附近玩,經常撿到一些陶瓷殘片,大部分都是豁口的、殘破的。當時也不知道這是古董,玩玩就扔了。哪曉得這下面居然是一座千年的古窯遺址呢?現在才知道,這山裡全都是寶貝啊!”30歲的戶主張亮一邊回味一邊感慨道。
從張亮家院后山坡斷面可以明顯看出,這一大片古窯遺址僅紅燒土和窯灰炭渣的堆積層就足有一米多厚。小心翼翼拾起一隻雙耳系梅瓶的殘軀,拭去瓶身的浮土污泥,瓶口那依舊光滑黝亮的釉體仿佛穿越了時光,帶來兩宋的繁華與輕奢。有誰知道,這座櫛風沐雨靜臥千年的古窯,見証了多少王朝興衰,經歷了幾度山海更迭?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安徽省考古人員到下符橋鎮瓦屋院組窯寶山,對這座大雨沖刷出的古窯址進行勘測。發現該窯址是一處古窯址群落,共有三座窯爐,次第排開,總佔地面積約為5400平方米,表面0.1米的耕土層下,是厚達1.5米深的窯土與黑釉陶器殘片的文化堆積層。窯爐皆依山坡豎向修建,順著山勢蜿蜒向上,狀如龍脊,故為南方常見的“龍窯”型。從出土陶器的形制和部分陶器的底款“大宋至和”可以推斷,這座古窯遺址群落至少建於公元1054年左右的北宋仁宗趙禎至和年間,據今已近千年。
1986年7月10日,霍山縣下符橋鎮瓦屋院組窯寶山宋代黑釉陶民窯遺址被列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安徽省黑釉窯址的空白,意義非常重大。”據霍山縣文旅局文化遺產股股長吳波介紹,此處黑釉陶窯的發現在安徽省尚屬首次,僅目前搶救性發掘出土的省二級、三級文物就有40余件。其中,皖西博物館新館布展時借用10余件,江西景德鎮陶瓷博物館也有對霍山黑釉陶的專門館藏。
黑釉陶。霍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鐘靈毓秀黑釉陶
窯寶山宋代民窯之所以專門生產黑釉陶瓷,緣於北宋年間斗茶之風盛行。宋人的飲茶法跟現在以開水沖泡茶葉的喝法不同,宋人將茶葉研成末,再以開水沖之:“碾茶為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由此還出現了“斗茶”“分茶”“茶百戲”等宋茶文化。
“斗茶”,也稱“茗戰”,以湯色清白為貴,而黑盞最為適用。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也許是兩宋自上而下對黑釉陶瓷的推崇,才導致下符橋當地能工巧匠也多加燒制,以供民間大量需求。
霍山縣位於大別山區,自古便是產茶大縣。南宋時,政治經濟中心南移,經濟發達,人民富足,極大地推動了當地手工業的興旺。下符橋鎮更有“霍山北大門”之稱,是曾經車馬如流的茶馬古道交通樞紐所在。窯寶山地區多產紅色粘土,取材方便,是生產陶器的優質原料﹔當地林木密布,盛產木炭,燃料充足﹔下符橋鎮瀕臨東淠河,水路運輸便捷,人流物流量大,交通位置優越……這裡的一切,無不為下符橋黑釉陶窯的崛起和繁榮奠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基礎。
關於遺址的開發保護,該鎮始終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為了防止水土流失損毀保護區,該鎮正在清除地面雜草,再覆土加固。該縣文旅局也已經編制方案上報省文物局,待批准后進行加強相關保護措施,同時在當地有文物保護意識的村民中選任“文物保護員”一名,每月給予1000元補貼,專門負責古窯遺址地區的巡查和保護。
研究所。霍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薪火不息照古今
穿過下符橋長長的老街,原來的鎮政府舊址,現在已經改建成霍山縣霍山窯陶瓷研究所。這裡是全縣十五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是集研究、展示、展銷、體驗、教學、傳承為一體的文化工坊,規劃建設了大師工作室、黑釉窯藝術館、創客中心和陶藝作坊等。
走進左廂古色古香的黑釉陶瓷藝術館,用心聆聽宋瓷殘片穿越千年的古道瓷歌,頓覺清涼隨身,暑氣盡消。
黑釉盞、黑釉雙系瓶、黑釉執壺、黑釉陶俑……粗糙的胎體,黝黑的釉色,每一件藝術與實用性兼具的陶器都呈現出一種原始拙朴的素美。它們靜靜地佇立在各自的展台上,向每位來訪的后人訴說著自己浴火的艱辛、重生的驕傲。
近年來,為進一步推動全鎮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下符橋鎮立足本鎮實際,以黨建為引領,著力發展紅、綠、古三色文化,強化三產融合,以富集的紅色資源為龍頭、以獨特的綠色資源為基礎、以濃厚的民俗文化底蘊為靈魂,先后打造了全域旅游北大門、三尖鋪紅色旅游文化中心、陶瓷研究所、智趣田園綜合體和各類瓜果採摘基地,著力打造霍山全域旅游示范區、“江淮果嶺”核心區、鄉村振興城郊先行示范區和美麗鄉村建設樣板區。
古老的工匠精神源遠流長,千年的黑陶窯爐薪火不息。傳承與創新在交融碰撞中交替升華,如今的下符橋鎮,正在聚合更多的文化資源,促進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這個集文化旅游、科普體驗、農業觀光、養生度假於一體的特色文化小鎮,將會走出一條極具自己標識的鄉村振興之路。(陳波 鄭漢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