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宣州區洪林鎮:“農業大鎮”蝶變“農業強鎮”

2021年06月16日16:45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仲夏時節,萬物並秀。走進宣城市宣州區洪林鎮的鄉間沃野,目光所及之處都是生機勃勃的綠色。一座座大棚錯落有致,一塊塊田地蔚為壯觀,一個個項目加速推進,一張張笑臉幸福滿滿,廣袤綠野綻放著新希望……

洪林,位居宣州區東大門,東與郎溪縣、廣德縣接壤,西依麻姑山、北鄰南漪湖,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得天獨厚。近年來,洪林鎮依托資源優勢,始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一幅花果豐、百姓富、鄉村美的農業振興畫卷,正在洪林大地徐徐展開。

緣起,“大包干”——

沉睡土地煥發新生機

洪林鎮是傳統的農業大鎮,耕地面積6.84萬畝,養殖水面1.8萬畝。然而,在“大包干”之前,鎮上的農民生產、生活十分困難,連吃飽飯都成了一種奢望。“那時候生產隊相當苦,一到年底都沒吃的。如果當時沒有搞這個分田到戶,估計很多人都要餓死了。”時任吳村生產隊副隊長的薛啟富的一段講述,把我們的思緒帶回到上世紀70年代末。

1978年的吳村有30來戶人家,搞大集體時,全村人在一起干活,年終按工分分口糧。前兩年因為皖南地區大旱,吳村生產隊遭遇了兩年的糧食歉收,村民們雖然整年忙到頭,但一家人還是填不飽肚子,飢餓威脅著全村男女老少。

吳村的貧困,是當時整個宣城縣(今宣州區)的縮影。窮則思變,可出路在哪?

為了解決全村人的“飢餓”問題,薛啟富和舒剛強、熊傳寶、熊大文、夏立富、尹德安、黃大宏等十幾個村民多次商議后決定:將生產隊集體土地按照一個人口1.3畝分配到戶,同時在“大包干承諾書”上按了手印,立下了“有事一起承擔”的承諾。

已年過八旬的薛啟富至今還記得:“當晚我們就把生產隊的土地、耕牛,按人頭分到了各家各戶,大家的積極性一下就起來了。”

生產關系一經理順,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實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洪林公社傳來喜訊:多少年沒有完成過糧食征購任務的吳村,一季早稻就超額完成了全年任務,人均分得的糧食達500公斤以上。可謂是家家稻子堆積如山,農民個個喜笑顏開。

改革喚醒沉睡的土地。在“大包干”精神的鼓舞激勵下,全鎮農民積極開展分田到戶,生產熱情空前高漲,“噸糧田”“萬糧戶”不斷涌現,農民不再為溫飽問題而犯愁,家有存款、戶有余糧。

如今,40多年過去了,當年“大包干”帶頭人大多已老去,但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基因卻在洪林這片大地上得到了傳承和發揚光大,2017年8月該鎮被納入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域,乘著“農綜改”的政策春風,探索著強村富民新路徑。

發展,土地流轉——

“綠色田野”綻放新希望

進入新世紀,安徽農村又開啟了“新土改”。為應對土地撂荒、低效經營等新問題,當年“分”到每家每戶的田地逐漸被重新“合”起來,租賃給當地種糧大戶和外來企業,進行規模化經營。在此背景之下,洪林現代農業示范區應運而生、破殼而出。

早在2009年,洪林鎮就啟動了高標准農田建設,並有效整合了小農水、煙水煙電煙路、千億斤糧食增產等項目,至今累計整合各類涉農資金近6億元,完成高標准農田4萬畝,形成“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格局。

“之后我們就進入了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階段。”洪林現代農業示范區管委會招商辦主任劉峰介紹道。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后,示范區的土地逐漸向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流轉率達94.1%。

位於園區內的食源生態種養家庭農場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農場負責人魯德迅回到了宣城老家,一直心存生態農業夢的他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在洪林鎮找到了合適的地點。

“我們當時考察了許多地方,發現洪林鎮不僅自然資源優勢明顯,示范區的配套基礎設施也十分優越,非常適合發展生態農業。”2014年9月,魯德迅聚集了4位志同道合的好友一同參與規劃,同年12月,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們開始合伙出資創業,在洪林現代農業示范區承包130畝土地,立志做個新時代的“農場主”。

經過一番對市場的考察和分析,魯德迅確立了以水果種植及深加工為主、以生態養殖作為資金支撐、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的現代農業創業方向,開始大刀闊斧地干了起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魯德迅承包的基地已擴大到近240畝,其中有160畝用作青蝦養殖,另外80畝裡種滿了桑葚、水蜜桃、獼猴桃、聖女果等各類水果。“去年單青蝦養殖就掙了80萬左右,水果因為周期長去年才開始產生效益,今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的話,總利潤將達到200萬。”看著果園裡飽滿的聖女果挂滿枝頭,魯德迅滿臉笑容。

食源生態種養家庭農場僅僅是洪林現代農業示范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洪林現代農業示范區圍繞現代禽業、優質糧油產業、農產品加工業、涉農服務業四大主導產業,全面完成了創新創業園、現代禽業科技園、優質糧油科技園、園藝科技園、農產品食品加工園“五園”功能區建設,基本形成2.8萬畝優質糧油基地(含1.5萬畝稻漁綜合種養基地)、2500畝特色蔬果基地、年出欄1900萬羽家禽產業等主導產業集群。

“為進一步鞏固現代農業優勢,我們大力發展農產品食品加工園。目前加工園已完成起步區800畝的建設,入駐了翹歌食品、樂方食品等11個優質項目,總投資30億元,補齊農產品加工短板。”劉峰說道。

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單一生產”到“多元發展”,洪林現代農業示范區沿著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路子,開啟了現代農業新征程,2019年被認定為國家首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真正邁入“國家隊”。

深化,產業融合——

特色產業驅動新發展

萬畝蝦稻田波光粼粼,果蔬採摘基地果香四溢……近日,筆者來到洪林鎮棋盤村,藍天白雲下,獨具特色的蝦稻田上,一群群白鷺盤旋舞動,成為生態稻田裡的亮麗風景線。

在一處蝦稻田裡,筆者見到了棋盤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黃朝斌,他頭戴草帽,頂著烈日在蝦稻田裡忙活,檢查龍蝦起網收獲的情況。

“這段時間我們每天都要起網捕撈,一直持續到6月底左右。”黃朝斌一邊說著,一邊將地籠慢慢拉出水面,網內活蹦亂跳的小龍蝦不禁令人咂舌稱贊。就是這一隻隻不起眼的小龍蝦,如今成為了棋盤村、乃至整個洪林鎮的致富密碼。

據了解,曾經的棋盤村因為半山半圩、易旱易澇的地貌特征,村民經濟收入單純依靠傳統農業或在外務工,增收緩慢。2015年1月,棋盤村迎來了“新書記”——黃朝斌。有著豐富市場經驗的他十分清楚,村集體要想富,就必須要變,創新勢在必行。

2016年,棋盤村利用國家扶持集體經濟資金,注冊安徽棋盤塔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流轉了近萬畝優質農田,以“公司+農戶+基地”模式發展新型“蝦稻輪作”產業,開始打造“棋盤塔”生態農業品牌。

5年來,棋盤村以推進產權制度改革為手段,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道路上飛速前進:萬畝“稻蝦輪作”示范基地生產的“棋盤塔”蝦稻米和小龍蝦,分別獲得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認証﹔小龍蝦和蝦稻米深加工項目已經進入設備安裝階段,預計今年6月中旬試生產﹔配套建設的生態採摘園、垂釣中心、龍蝦館、休閑觀光木屋,形成了休閑、觀光、採摘、餐飲、特色農產品展銷等一條龍服務……

稻花香裡龍蝦鮮,農村產業展新顏。2019年11月29日,安徽棋盤塔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新三板,成為宣城市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農業企業。

產業融合發展,讓棋盤村切實嘗到了甜頭,對於未來的發展,黃朝斌干勁滿滿。“接下來,我們會繼續朝著全方位涵蓋第一產業小龍蝦養殖和生態水稻種植、第二產業小龍蝦深加工和稻米深加工、第三產業生態旅游休閑觀光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方向努力,力爭把公司打造成皖南地區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領范。”

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是基礎,融合是出路。作為宣州區農業發展樣板,洪林鎮一直搶抓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和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三大國家級項目實施的發展機遇,積極推進“農業+工業”“農業+商業”“農業+旅游”的“三產”融合發展,而棋盤塔公司正是該鎮融合發展結出的豐碩成果。

改革的“快捷鍵”一旦按下,發展的“加速度”就不會止步。採訪中,洪林鎮黨委副書記方虎為我們描述了該鎮的美好願景——不遠的將來,以現代農業、農產品食品加工業等特色產業為主導,匯集生態農業旅游,聯動區域發展的宜居宜業宜游的小鎮將呈現在世人面前。(朱蔓妮 李航)

(責編:黃艷、張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