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馬鞍山:答好打造長三角"白菜心"的時代考卷
生態福地處處飛花,智造名城步步入畫。
打開地圖,作為安徽融入滬蘇浙的“東大門”“橋頭堡”,坐擁長江的馬鞍山市把打造長三角“白菜心”作為總遵循、總航向,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相統一,堅決對標對表,謀深謀細,確立目標圖、路線圖、施工圖、作戰圖,以綠色的理念、產業的思維、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專業的能力抓發展、促轉型,一幅以綠為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已在馬鞍山大地上徐徐展開。
馬鞍山主城區雨山湖美景。唐焱攝
聚焦生態環保高水准
——打造生態優的“白菜心”
去年8月,剛剛成為長江護漁隊員的江心洲農民李海明,開上快艇在江上巡查,江面突然躍出幾條江豚,已多年沒見過江豚的李海明立即掏出手機錄下,並配了一段文字發到朋友圈共享:“去年江岸綠了,今年江水清了,‘微笑天使’的現身是對長江大保護最生動的點贊。”一年過去了,江豚戲水的場面已是司空見慣,李海明的新鮮感變為成就感。
今年1月,正在通江湖泊石臼湖考察的安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吳海龍教授目睹到了一群丹頂鶴。吳海龍說,丹頂鶴又名仙鶴,是鳥類中的“大熊貓”,已有三十年未在石臼湖現身,說明石臼湖濕地生態系統已得到有效恢復。
入夏以來,“三姑娘”陳蘭香的生意蒸蒸日上。去年退捕上岸后,漁民出身的“三姑娘”一家喜事不斷:先是住進了政府安置的新房,后成立勞務公司當起了老板,公司業務越做越大。“爭取年底多給參股的上岸漁民分紅,帶領大家一起致富!”
凹山礦蝶變美麗人工湖。唐焱攝
碧空如洗,登上觀景平台,眼前,具有百年開採史的華東地區第一大黑色冶金露天礦場凹山採場,已蝶變為一座秀麗的人工湖。陽光照耀下,猶如一顆巨大的“藍寶石”。今年7月,馬鞍山將向山地區綜合整治作為創建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示范區的“一號工程”,舉全市之力打響“向山大會戰”,採用“生態修復+”治理模式,圍繞生態環境修復、土地整理開發、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提升、產業導入升級五大方面,統籌推進重度污染治理、生態短板補修、綠色礦山提升等十大工程,著力把向山地區打造成踐行“兩山”理念的樣板區。
一條魚、一隻鳥、一個人、一座山的故事,濃縮了馬鞍山一年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取得的新成就,述說著馬鞍山“堅持生態優先,勇當長江大保護的模范生”的堅守和追求。
馬鞍山是一座傳統的工礦城市,工業佔經濟總量的38.8%,工業中重化佔比70%,產業結構重,污染排放大,治理難度高,不首先解決環境問題,高質量發展就無從談起。
沒有生態優先,就沒有一馬當先。這既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迫切需要,更是打造‘白菜心’的首要任務。馬鞍山將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把生態環保工作作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責任、最大的發展、最大的民生來抓。
環保問題整改聞過則喜。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以來,累計整改上級交辦、自查和群眾反映的環境問題一萬多個,環保整改工作2018年以來連續三年考核全省第一。
生態保護修復一體推進。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流域治理、源頭治理、精准治理,一體推進治污、治岸、治漁。全面完成長江干支流4823個入河排污口的排查、監測和溯源,推進分類整治,納入信息化監管。對315個住宅小區、220條道路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城區35條黑臭水體完成整治,是全省率先完成城區雨污分流改造的城市。
生態價值轉化起步不凡。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生態旅游、文化創意、康養休閑等產業。
“三姑娘”陳蘭香原來以船為家的薛家窪,曾經非法碼頭林立、亂搭亂建嚴重、江面垃圾泛濫、散亂污企業環繞,是長江環保問題最突出、最典型的地方之一。經過綜合整治,如今這裡變成了一個集觀江、生態、研學、文化於一體的生態園,一年四季游人如織。全市一萬多名漁民退捕上岸,其中5085名需轉產就業漁民已全部實現轉產就業,創造出“禁得最早、做得最好”的馬鞍山經驗。
生態石臼湖。濮勇攝
石臼湖一度“竹竿連著竹竿,圍網連著圍網”,近200萬米圍網拆除后,開展湖區常態化執法巡查,禁止非法捕魚、捕鳥,並開展環境清理,生態功能已得到極大恢復,呈現“水清、岸綠、生態優”的美景。
向山地區綜合整治現場變化日新月異,一片片荒山被覆土復綠,一處處礦坑被治理造景,一系列功能配套提升陸續就位……
一處處“生態傷疤”蝶變為一個個“城市風景”。馬鞍山一刻也沒有停歇奮進的步伐。眼下,正全力實施生態環保提升行動,全面啟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十四五”期間,主要生態環境指標要位居長三角城市前列,生態環保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寶武馬鋼智園。馬鞍山日報供圖
聚焦經濟發展高質量
——打造產業強的“白菜心”
走進被譽為“最強大腦”的寶武馬鋼智園,一塊塊巨型屏幕上數據滾動更新,生產指令從這裡精准下達,現場實況在這裡盡收眼底。放眼中國寶武馬鋼集團,越來越多的“在線”“遠程”“無人”操作,徹底顛覆了人們對鋼鐵行業的傳統印象。
以“智造”引領提升發展質效的深刻變革,正讓寶武馬鋼煥發出全新活力——上半年,寶武馬鋼經營業績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馬鞍山以工業起家、靠制造業吃飯,工業的基因深深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當中,工業門類齊全,配套能力較強,產業基礎較好。當前,正處在資源枯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急需創新驅動、數字賦能,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加快轉型升級,勇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先鋒軍。
在奮斗者的眼裡,壓力就是動力。馬鞍山亮出“三板斧”,突出“產業智能化”和“智能產業化”,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為有源頭活水來,第一斧“雙招雙引”。
6月19日,總投資110億元的蜂巢能源動力鋰離子電池項目、總投資25億元的吉利新能源重卡項目在馬鞍山經開區集中破土。
在當涂經開區,總投資30億元的奧克斯智能制造產業園項目,25棟新建廠房結構封頂,85%廠房完成招商簽約,簽約企業中空調供應鏈配套企業17家。
一江之隔的和縣,總投資50億元的天能高性能新能源電池項目施工現場一派繁忙,建成達產后可年產2000萬KVAh高性能蓄電池。
專業招商、產業鏈招商,項目化、市場化引才,“雙招雙引”捷報頻傳。今年上半年,全市招商引資億元以上新簽約工業項目234個,同比增加19個。其中,20億元以上項目24個,50億元以上項目8個,100億元以上項目2個。“詩城英才”計劃,每年設立3億元人才專項資金,去年引育各類人才3.16萬人,入選全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強第54位、全省第2位。
自古華山一條路,第二斧“智能化改造”。
去年以來,馬鋼實施智能化改造,打造“1個智慧中樞(運營管控中心)+5個智控中心(煉鐵、煉鋼、熱軋、冷軋、交材)”的新型管控模式,實現了管理層級和人員的精簡,大幅度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能,無人化指數提升10.3個百分點,達到47.6%﹔通過專業化整合、智慧制造、共享用工等多種渠道,優化人員3400多人。
用“智造”升級制造,以“智”能轉換動能。馬鞍山通過搭建市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台、智能制造診斷需求庫,聚力構建一流的智能制造生態體系,為廣大企業乘“智”而上搭梯借力。今年上半年,全市即新增市級智能工廠6個、數字化車間22個、數字化生產線5條。今年6月,“馬鋼+中國聯通”項目成功上榜首批國字號“5G+工業互聯網”項目名單,成為全省唯一入選項目。
積極搶抓“新基建”機遇,大力推動工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智慧料廠、智慧礦山、智慧能源……馬鞍山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工業互聯網全覆蓋。
魚與熊掌可兼得,第三斧“畝產論英雄”。
畝均稅收達到462萬元,增長近5倍。這是馬鞍山經開區頤海(馬鞍山)食品有限公司“精耕細作”交出的“成績單”,辦法就是大力實施智能化改造、技改升級。
以“畝均論英雄”,讓“寸土生寸金”,是馬鞍山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一招”。
馬鞍山在全省地級市中率先建立起“畝均效益”綜合評價體系,實行差別化資源配置,倒逼企業實現創新強、畝產高、節能好、減排多。
通過實施畝均效益評價,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年均增長10.8%,畝均稅收增長超50%以上企業720戶、增長超100%企業460戶。去年以來倒逼低效企業轉型或退出261戶,清理處置批而未供和閑置低效用地1.3萬多畝,為先進產能騰出了寶貴空間,“種”出了一片片經濟“高產田”。
算好“畝均”賬做優存量,用好“標准地”做強增量。馬鞍山作為全省“標准地”改革試點唯一城市,工業用地“附帶”畝均稅收、能耗標准、環保標准等指標一同公開出讓,既實現“拿地即開工”,有效減輕了企業負擔,更切實做到了招大引強、好中選優,讓一大批綠色程度高、創新研發強、畝均效益強、引領帶動強“一高三強”項目加速落地。
以生態保護倒逼經濟轉型,用產業升級助力生態保護,馬鞍山經濟發展不僅未受影響,反而呈現速度加快、質量提升、后勁增強的良好態勢。上半年,馬鞍山主要指標增幅居全省位次全面提升,其中GDP增幅居全省第4位,戰新產業產值增幅居全省第3位,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首位。
馬鞍山提出,“十四五”期間,實現“總量雙進位、人均爭第一”,即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全省位次前移,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全省第1、躋身長三角城市前15位﹔制造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7%左右,數字經濟比重明顯提升,戰新產業佔工業比重超過45%。
馬鞍山城市一瞥。馬鞍山日報供圖
聚焦開放聯動高水平
——打造活力足的“白菜心”
7月10日,馬鞍山市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管委會揭牌。這是馬鞍山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大舉措,也是實現與滬蘇浙等高對接的務實行動。
新型功能區的指向很明確,那就是再造一個“新博望”。博望區是2012年馬鞍山新設立的區,地理位置獨特,正處在南京市正南方軸線,且三面被南京市環抱,北鄰南京第一經濟強區江寧、東接溧水、南靠高淳,因此博望區被當成是馬鞍山市對接長三角、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橋頭堡”。
馬鞍山區位優勢明顯,是安徽融入滬蘇浙的“東大門”“橋頭堡”,地處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的核心地帶,隨著巢馬高鐵、寧馬城際等重大交通項目的加快建設,將進一步拉近與滬蘇浙的時空距離,與南京實現同城化,與合肥形成“1小時通勤圈”,必將帶動人流、物流、信息流、項目流、資金流向馬鞍山快速匯集。
深度融入南京、合肥都市圈,勇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排頭兵,打造活力足的“白菜心”。這是馬鞍山打出的一張“開放聯動牌”。
深度決定高度。近年來,馬鞍山的開放聯動水平迅速躥高。
新型功能區旗開得勝。總投資60億元的中聯重科智能裝備產業園、56億元的順博合金等項目簽約落戶,總投資30億元的韻達智慧產業園項目開工建設。
省際產業合作園區風頭正勁。源頭在滬的馬鞍山青浦工業園已引進6個項目,總投資68.5億元,全部開工建設。圍繞南京、合肥主導產業,加強產業鏈招商,形成鄭蒲港新區半導體、慈湖高新區通信通訊、經開區綠色食品產業集群。上半年,全市實際利用省外億元以上項目資金、簽約億元以上工業項目中,來自滬蘇浙地區的分別佔比54.6%、54.3%。
省際毗鄰地區合作日益緊密。南京浦口-和縣、合肥巢湖-含山、南京濱江開發區-慈湖高新區等毗鄰區域融合發展,實現全覆蓋。
風物長宜放眼量。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馬鞍山的國際視野更加開闊。
綜合保稅區效應凸顯,“一帶一路”成績斐然……今年上半年,全市進出口總值237.9億元,位居全省第四,同比增長46.8%,進出口增速較全省平均快15.3個百分點。
馬鞍山濱江航拍。唐焱攝
聚焦城鄉建設高顏值
——打造城鄉美的“白菜心”
“平時親朋好友來做客,都會帶他們到李白墓園轉轉,這是附近有名的文化旅游景點。”位於大青山腳下的當涂縣護河村與李白文化墓園距離不遠,最近得知採石風景名勝區就要開通串聯採石磯片區、青山片區、橫山片區、濮塘片區等四大片區的直通車運行線路,市民李向龍非常高興。
除開通四大片區直通車外,馬鞍山先后對太白樓等4個場館建筑進行了維修,提升翠螺灣景觀、太白樓前廣場景觀綠化,復建採石古鎮,改造濱江濕地公園和薛家窪生態園等,依江伴水建設廊台、棧道和涼亭等公共旅游設施。
“詩與遠方伴你游”的背后,是馬鞍山聚焦城鄉建設高顏值,打造城鄉美“白菜心”的新追求。
馬鞍山城市稟賦很好,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文明程度較高,區域面積不大,城鄉差別也不大,城鄉融合發展條件優越。
近年來,馬鞍山錨定建設長三角中心區現代化城市,推動城市能級和功能品質大幅躍升,打造鄉村振興樣板區,形成一江兩岸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打造宜業宜居宜游的美麗馬鞍山。
薛家窪。童祖鳴攝
城市品質再提升。在老城區,全面推進205國道沿線25.8平方公裡開發整治,實施棚戶區改造、道路系統完善、沿線建筑整治提升、杆線入地、綠化提升等工程,提升城市形象。在新城區,圍繞寧馬城際、巢馬高鐵建設優化城市布局,開發陽湖片區,啟動高鐵新城建設,完善秀山新區功能,打造現代化新城區。實施城市防洪體系建設工程和城市內澇治理整體工程,加快建設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
智慧城市在加速。加快打造“城市大腦”,建設大數據中心、運營指揮中心,建成政務服務“一朵雲”,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拓展“城市大腦”場景應用。
鄉村振興布新篇。重點打造含山褒禪山、和縣雞籠山、當涂大青山和江心洲等7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學習浙江嘉善經驗,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推進農房集聚、村鎮提升,著力實現農民致富、村鎮建設、產業發展的統一。開展鄉村建設行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全域建設美麗鄉村。
慈湖河。 胡乾亮攝
聚焦人民生活高品質
——打造百姓富的“白菜心”
“屏幕大、不卡頓,和遠在外地的小孫子視頻通話更方便了!”新換了一部5G智能手機,讓寶武馬鋼退休職工陳大海,切實感受到日子越來越好了。陳大海和老伴都退休了,趕上養老金年年漲,兩人月退休工資加起來能有1萬多元。
陳大海家的好日子,折射出馬鞍山居民的生活高品質。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大關,達42392元,是2013年的2.36倍,提前超額完成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聚焦人民生活高品質,打造百姓富的“白菜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在安徽穩居第一的馬鞍山又有了新目標,在推動共同富裕上一馬當先,勇當先行區。
馬鞍山有這樣的底氣,更有讓老百姓過上高品質生活的如磐初心和如山使命。
居民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去年以來實施76個棚戶區1.2萬戶109萬平方米改造,今年老舊小區改造數量達到115個,改造數量和投資規模全省第一。加快推進居民小區物業管理全覆蓋,提升物業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結合黨史學習教育,認真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實施357項重點民生項目和516個微民生項目,加快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濱江濕地。
居民的幸福感更可持續。民生投入持續加大,33項民生工程扎實推進,每年還有10件市級民生實事。就業、醫療、衛生、文化、教育、養老等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擴面提標,健康城市建設評價排名全省第一,獲評全國居家和社會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優秀城市。
居民的安全感更有保障。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鄉網格化服務管理推深做實,“一張全科網格、一份職責清單、一支網格隊伍、一套運行機制、一個信息平台、一套保障體系”,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奮斗未有窮期,行者永無止步。
馬鞍山在“十四五”共同富裕的任務書上刻下標志,推動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高於經濟增長,公共服務優質均衡水平居長三角城市前列。
以夢為馬,馬鞍山未來可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