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叮咚……”在小李家,這樣的聲音,每天都會從早響到晚。這是淘寶賣家收到買家消息時的提示音,每一聲“叮咚”,就意味著一單潛在的買賣。
十年前,年僅25歲的李 友志開了一家淘寶店,賣的東西還挺特別,是家鄉的特產——霍山石斛。
霍山大力發展石斛產業,沿河谷分布著大量石斛種植基地。人民網張俊攝
4月初,記者來到他位於安徽省霍山縣太平畈鄉洪峰村的家。這是一座二層小樓,既是小李小兩口和父母的住處,也兼做淘寶店的運營場所和倉庫。院內,鄉鄰正在玻璃大棚內幫忙。
“當時怎麼想起來開網店賣石斛的?”面對記者的發問,瘦削但很精神的小李直言,既是無奈之舉,也是機緣巧合。
說是無奈之舉,是因為在此之前,他家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2008年,小李和母親、妻子一道背井離鄉,來到江蘇徐州當起了小攤販,做燒餅賣。他回憶道:“面需要發酵,夏天5點起床,冬天氣溫低發酵時間長,得提前到4點。”即便如此辛苦,但也掙不出什麼錢。“一斤燒餅賣3塊,一年下來,掙個三萬來塊錢。”
2011年,考慮到在外漂泊不是長久之計。小李動起了回鄉的念頭。但回去干嘛呢?
一籌莫展之際,他聽說老家的石斛產業發展得不錯,恰好妻子又有過做網店客服的經驗,於是琢磨著,“要不就開一家網店專門賣石斛?”
目前,小李的石斛種植面積已達15畝。人民網張俊攝
從想法到付諸行動,小李的心裡也嘀咕過。一方面,盡管太平畈是霍山石斛的核心產區,但他家所在洪峰村在此之前,還沒有人種過石斛﹔另一方面,種石斛投入不菲,自己手裡壓根沒有積蓄。
最終,經過一番心理斗爭,他下定決心,成為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回鄉后,他東拼西湊10萬塊錢,在自家的幾分地上,用木頭和遮陽網搭了一個簡易大棚,開啟了創業生涯。
“那時候,我沒本錢、沒技術、沒銷路,可以說是‘三無’,但好在有政府和前輩的支持。”小李口中的前輩,名叫何祥林,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斛炮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何祥林(右)在大棚裡查看石斛長勢。人民網張俊攝
他說,凡是技術難題,都會請教何老師。在剛開始種石斛的2013年,一次,一個大棚將近200平米的石斛突然葉子發白,沒過多久就蔫了。這可把他嚇得不輕,“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何祥林上門查看后,一針見血地指出,“肥料澆多了,石斛被燒死了。”小李恍然大悟:“我一直以為肥施得越多越好。”隨后,他趕緊調整施肥量,類似的情況再也沒有出現過。
通過電商,小李的石斛銷往全國各地,日子也越來越紅火。人民網張俊攝
2014年,小李的石斛進入採摘期。當年,種苗+鮮草的銷售額就達到30萬元,此后以每年20%以上遞增,2020年達到200萬元。有趣的是,他家主打的種苗實際上是當作盆景銷售的。買家買回家后,既能養、也能吃、還能賞。
富起來后,小伙子沒有忘記鄉親們。在他的帶領下,全村有十幾戶種起了石斛。他還常常鼓勵大家開網店、拓銷路,並願意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以前,是別人幫助我,現在我有能力了,也算是一種回饋吧。”
在太平畈,把小石斛做成大營生的遠不止小李一家。
記者了解到,2002年左右,霍山石斛走上了產業化發展道路。目前,太平畈的石斛種植面積達到1.3萬畝,其中90%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米斛。在小小石斛的帶領下,地處霍山縣最偏遠的太平畈鄉,從昔日誰都不願去的“山溝溝”,變成了客商和返鄉創業群體眼中的“香餑餑”。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僅霍山農商銀行太平畈鄉支行的存款余額就將近3.6億元,較年初增長近4000萬元。當地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可見一斑。
霍山石斛(米斛)楓斗,具有“龍頭鳳尾”特征。人民網張俊攝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做大做強做長石斛產業鏈,引導更多群眾通過種植、加工、銷售、務工等方式參與產業發展,讓被譽為‘中華九大鮮草’之一的石斛成為真正的‘富民草’。”太平畈鄉有關負責人如是說。
黨建紅丨安徽馬鞍山:用心用力用情 辦好群眾“小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建設的老舊小區,經改造后舊貌換新顏﹔長期困擾居民生活的噪音,經調解后迎刃而解﹔留守老人沒有休閑活動場所,經協調后讓老有所樂成為常態…… 這些變化都得益於黨建引領,也是馬鞍山市當下“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最生動基層實踐。 …【詳細】
合肥:三類人員可免費參加就業技能培訓 記者昨天從合肥市人社局獲悉,今年6月至10月,全市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城鄉未繼續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可參加合肥市公共職業訓練基地2021年免費就業技能培訓。 合肥市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的4家公共職業訓練基地分別是安徽合肥技師學院(新站…【詳細】
油價年內第九漲 加滿一箱油多花9元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 (申佳平)今日(28日)24時,國內油價迎來今年第九次上漲。國家發改委官網顯示,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1年6月28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標准品,下同)每噸分別提高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