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 一件事(2020特別報道)

2020年12月18日06: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專注成就品質,堅守鑄就輝煌。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行行皆可出狀元﹔擇一業成一事終一生,事事皆可譜華章。

自2019年初開設“講述·一輩子一件事”欄目以來,本報已刊發35篇報道,涵蓋科學家、專家學者、人民教師等眾多群體。他們身上,既有“十年磨一劍”的專注,也有“甘坐冷板凳”的堅守﹔他們身上,折射著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與中國力量。

臨近歲末,“講述·一輩子一件事”欄目推出2020特別報道,記者分赴五路,重訪曾經報道過的人物,記錄他們一如既往的生活狀態,展現他們執著堅守的精神風貌,續寫他們發光發熱的人生篇章,以饗廣大讀者。

——編 者

65歲“大國工匠”朱恆銀——

“鑽探行業也要求創新”

鏡頭回放:為不打擾家人休息,朱恆銀每天都在狹小的廚房裡寫作。天冷,要等煤球爐子燒暖和點,手才不至於凍僵,在平日裡吃飯的小方桌上一筆一畫寫下日間研究與實踐的經驗。

隆冬時節。一大早,推開門,安徽省地礦局313地質隊,高級工程師朱恆銀的辦公室裡,寬大的書桌上鋪滿了設計圖紙。一手拿筆,一手執尺,朱恆銀在白紙上開始寫寫畫畫……

雖已年過花甲,他握筆的手依然很穩。“干鑽探,技術創新、野外試驗缺一不可。今年我們正抓緊5000米新型能源勘探智能鑽探設備及技術研發。”朱恆銀一邊將腦海中的構思描繪在紙上,一邊告訴記者,“研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別看我現在65歲了,還是歇不住呀。”

遇事愛琢磨,做事有韌勁,朱恆銀在全隊出了名。調配好的泥漿,小心翼翼地放進儀器,不出半小時,密度、黏度、含沙量和酸鹼度等參數依次呈現。看著機器監測的數據,朱恆銀不由地長舒一口氣:“這是我們團隊最新研發的鑽井液多參數自動化監測設備,與過去人工手動測量相比能省近一半時間,如今馬上進入野外試驗階段。”聊到鑽探技術研發新進展,朱恆銀興致盎然。

鑽井液性能好壞與鑽井施工密切相關。一直以來,鑽井液性能全靠人工測量,既繁瑣耗時,又存在誤差,還會對皮膚造成傷害。在朱恆銀看來,機器測量有望成為鑽探行業的一大利器。因為熱愛鑽研,屢有突破,朱恆銀當選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四十多載鑽探生涯,要麼在野外採礦,要麼在實驗室裡鑽研,朱恆銀對鑽探事業的熱度不減。“各行各業都在創新,鑽探行業也要求創新。作為地質人,我的初心就是奉獻國家。”朱恆銀說。

(本報記者 游 儀採訪整理)

(責編:關飛、常國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