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河區:500余名機關黨員連夜到一線 用使命擔當筑牢“紅色堤壩”

2020年07月20日11:19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受強降雨影響,巢湖及各河流水位繼續上漲,當前包河區防汛工作形勢嚴峻,多處河水漫堤、排水管網倒灌、道路積水等險情不斷出現,全區各街鎮、大社區防汛救災工作任務艱巨、壓力較大。

500余名機關黨員連夜下沉一線抗洪

7月19日上午,包河區區委組織部、區直機關工委發布《關於選派區直機關黨員干部下沉街道、社區參與防汛救災工作的緊急通知》,號召機關黨員干部下沉村居一線馳援防汛。

當日下午,包河區區直機關單位和區屬國企黨員干部快速響應、火速集結,分14個工作組投入防汛一線,加強基層防汛搶險力量,廣大黨員干部帶頭上堤壩、抗沙包、堵潰口,切實讓黨徽閃耀在一線、黨旗飄揚在一線。

“我是宋村小學的老師,我來報到,一切聽從調遣。”19日下午,在包河區淝河鎮南淝河衛鄉村段,56歲的劉慶龍老師迅速地換好雨衣雨靴,便迅速投入到現場防汛救災搬運沙袋的行動。

據介紹,從19日凌晨起,南淝河衛鄉村段水位迅速上漲,該段1.5公裡出現了漫坡現場,情況危急,為守住該段大堤,從凌晨3時起,淝河鎮組織了近1000人次、10輛砂土車、3台大型挖掘機,日夜鏖戰,裝沙袋、搬沙袋加固大堤。

根據安排,500名區直機關和區屬國企的黨員干部連夜奔赴各責任段開展防汛值守,截至19日19時,500名區直機關單位和區屬國企黨員干部單位人員均已到崗。

在防汛一線,該批下沉區直機關干部將根據各街鎮、大社區實際工作需求,與街道、社區干部並肩作戰,深入一線到災情最嚴重、搶險最困難、群眾最需要的地方,按照定人、定崗、定時、定責的規定,積極參與搶險救援、緊急疏散、群眾安置等各項工作,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南淝河上的“漁民守壩隊”

7月19日下午兩點,天色陰沉,南淝河入巢湖口附近,68歲的義城街道施口工作站老黨員束從明正領著當地的“漁民守壩隊”隊員們“打滾壩”,隨著南淝河水位的不斷上漲,對河流右岸沿線1.5公裡堤壩動態加高加固。

鏟土、壘高、砌坡……守壩隊員們穿著雨衣雨靴,手握鐵鍬,冒雨忙碌著,身后的合肥“母親河”——南淝河水位已連續多日超保証水位,不遠處,巢湖水位也已到了歷史最高值。“今年這個水位太高了,我估計現在至少比2016年水位線高20公分了。”施工工作站書記宣長龍告訴筆者,2016年汛期時他們在南淝河大橋上留下的水位刻度已被覆蓋。連日來,合肥防汛應急響應從三級一路躍升至一級,南淝河水位一路看漲,汛情就是命令,南淝河大堤沿線應急值守點不斷織密,為確保堤壩安全度汛,7月19日凌晨五點開始,南淝河施口段防汛值守點立即組織工程車輛和十余位工作人員對沿線1.5公裡堤壩進行加高加固,束從明帶領的“漁民守壩隊”主動請纓加入。“宣書記,現加的土堤還是不太穩,我覺得還要再蒙一層防水布,碼上沙袋,這樣大壩才能萬無一失。” 束從明放下手中的鐵鍬,給堤壩上的宣長龍提了個“意見”。

束從明是土生土長的“施口人”,祖輩都住在巢湖旁,2009年合肥修建南淝河大橋時才搬離老家。施口村緊鄰巢湖,村民們靠水吃水,村裡三分之一的家庭都以打漁為生,2015年包河區啟動漁業轉型升級后,漁民紛紛轉產“上岸”,上了年紀的老漁民們自發組成了一支十余人的“漁民守壩隊”,老束就是這個隊伍的領頭人,隊員們汛期時巡壩查險,平日裡清理湖河沿線垃圾雜草,常年活躍在堤壩上。“要說南淝河和環巢湖沿線,沒有誰比他們還熟悉情況,壩上有他們在,我心裡踏實多了。” 宣長龍說,包括束從明在內的漁民守壩隊員都是當地的“土專家”和“活地圖”,對施口工作站負責的環巢湖沿線和南淝河沿線5公裡大堤十分熟悉。今年68歲的老束是一名老黨員,親歷了1991年防汛和2016年防汛,2016年汛期時束從明帶領“漁民守壩隊”在大堤上連續奮戰35天,直至水位降至警戒線以下。“環巢湖沿線有4個位置要重點關注,南淝河施口段有兩個涵閘,現在水位高水壓大,要特別注意防止涵閘破裂,這幾個地方一個小時就得巡一次。”7月17日合肥市啟動防汛二級響應后,施口防汛值守點在南淝河大橋下設立,“漁民守壩隊”分成兩支隊伍24小時值守,將巡堤頻次從兩小時一次調整到一小時一次,說起每天的“巡堤任務”,漁民守壩隊員們早就胸有成竹。

“我們在南淝河岸邊守了一輩子,這種時候更不能離開,大水不退我們不退,相信這一次南淝河一定能像往常一樣平穩過關!”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南淝河岸邊的這支漁民守壩隊員的臉上,雨水交織汗水,搶修的新壩上黨旗飄揚。(杜靜 劉風雲 謝文君) 

(責編:歐愷、常國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