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望江行洪安置點見聞:保大堤,就是保小家

2020年07月14日16:35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明德小學安置點,共安置江調圩轉移群眾83人。張俊攝

人民網望江7月14日電(陳浩 張俊)昨日8時,位於安徽省望江縣境內的長江華陽閘水位突破歷史極值。為確保群眾和大堤安全,當地先后在江調圩、鞏固圩行洪分洪。行洪前,圩內群眾全部撤離,除了投親靠友的,均已集中安置。

安置點住宿情況如何?吃得好不好?能不能洗澡?看病上哪兒看?帶著這些問題,7月14日,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走進望江縣華陽鎮明德小學探訪,這裡住著從江調圩轉移來的83名群眾。

剛剛運抵安置點的救災物資。張俊攝

唐奶奶:保不住大堤,咋保小家?

7月12日晚,望江縣狂風大作。接到轉移通知后,唐翠英奶奶沒有絲毫猶豫,拉著15歲的孫子,迅速撤離。

一樓的家電還沒來得及往二樓搬,家裡喂養的上百隻小雞也無暇顧及。這個時候,在她心中,照顧好小孫子才是第一位的。

“說舍得,那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不分洪,大堤壓力過大。萬一破圩了,就啥都沒了。”別看今年69歲了,但在大家口中,唐奶奶明事理。她常對鄉裡鄉親說:“保不住大堤,咋保小家?”

採訪中,記者得知,唐奶奶說出這番話,還緣於她親身經歷過1983年的那次破圩。

“六月初三早上8點破圩的,整個村子,隻有兩間房屋沒有倒。”盡管已經過去近40年,但唐奶奶記憶猶新。那時,條件不比現在。破圩后,隻能在堤上搭棚子住,沒有吃的,隻得上親戚家借米吃。“哪像現在這麼好!”

在安置點,每天的伙食標准為27元,均由政府承擔。張俊攝

在集中安置點,記者看到,83名群眾吃得好,每天的伙食標准達27元,均由政府承擔﹔住得慣,在由教室改造的宿舍中,被子、電扇等一應俱全,洗澡也能在應急帳篷中完成。

據了解,如果遇到缺藥少物的情況,工作人員也會第一時間解決。“因為來得匆忙,衣服沒帶多少。昨天,李阿姨就給我買了新衣服。”唐奶奶的小孫子說。

李蘭蘭(左一)正為胡陳艷輔導功課。張俊攝

李委員:苦我不怕,只是偶爾想寶寶

小孫子口中的李阿姨,全名李蘭蘭。

她是望江縣華陽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也是明德小學安置點負責人。

7月11日晚,她接到通知,緊急籌建明德小學安置點,用於安置江調圩第二批撤離群眾。經過一夜奮戰,安置點准備完畢。第二天下午4點,群眾即陸續入住。

“現在,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來我們這裡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最大的93歲,最小的才一歲半。”李蘭蘭介紹,為保障他們的衣食住醫,縣鎮村聯動、多部門協作。目前,安置點共有工作人員23名,其中包括2名鎮村醫生(護士)。“對一些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堅持每天問診配藥。”

由於種種原因,一些群眾常找李蘭蘭埋怨。但她總是仔細地聽著,耐心地勸導。她對自己和工作人員說:“要多換位思考,要是換著咱們家裡被淹,心情也一樣不好受。”

記者了解到,李蘭蘭還有另外一重身份:一個7個月大寶寶的母親。7月初以來,由於自己和同為公職人員的丈夫都身處防汛一線,孩子隻能由婆婆獨自照顧。“苦我不怕,只是偶爾會想寶寶。”初為人母的她說。

中午時分,群眾有序排隊打飯。張俊攝

中午時分,李蘭蘭起身走向食堂。剛到辦公室門口,她就被胡陳艷“攔”了下來。

“這道題怎麼做?”

“我看看。”

說著,她接過胡同學手中的卷子,琢磨了起來。

胡陳艷,華陽中學初二學生。村子行洪后,她和爺爺奶奶住進了集中安置點。在這裡,即將於明年中考的她抓緊點點滴滴時間復習預習,還時常與幾名同年級同學討論習題。

“房子淹了,我不是太擔心,畢竟水退了,還能維修、重建。但養了很久了狗沒能帶來,我很難過。”盡管如此,但她仍對未來充滿憧憬。小姑娘稚嫩地說:“以后,我要上大學,畢業后當鋼琴家、律師或是志願者。我相信,明天會更好。”

記者從望江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獲悉:截至7月14日,望江縣共設置3個集中安置點,安置群眾近300人。因汛情受災的老百姓中,除投親靠友的,均已得到妥善安置。

(責編:吳西露、郭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