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融入”到“融合” 長江后浪看蕪湖

汪瑞華

2020年06月22日09:58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有人說,蕪湖之得名,源於湖,其實,不然。

巍巍長江,呈“幾”字型在蕪湖蜿蜒而過,匯入滔滔東海。長江與世界大潮息息相通,新時代風雲際會,長三角再次勇立潮頭,蕪湖的機遇源於此,活力也源於此。

爭當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蕪湖舞動一江水,讓更多城市看到:開放時代的開放氣質。

今年一季度,蕪湖港集全港之力,貨物吞吐量累計完成556.07萬噸,同比上升45.28%,實現了疫情防控阻擊戰和生產經營攻堅戰的“雙戰雙贏”。開放為一個城市注入的,是巨大的發展潛質和活力,蕪湖的一次次“躍升”,都與開放緊密相連。

繁忙的蕪湖港港口。鄭遠攝

思想開放 讓城市越來越有“國際范兒”

1990年,開發皖江,呼應浦東,一舉奠定了蕪湖皖江開放龍頭的地位。走入新時代,蕪湖開放的腳步未曾停歇。

199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蕪湖港對外籍輪開放﹔1992年,國務院批准蕪湖市為沿江開放城市,實行沿海開放城市的政策﹔1993年,國務院又批准設立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自此,蕪湖對外開放行穩致遠。

改革開放40多年來,蕪湖積極把握機遇,努力開拓進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開放格局。

尤其是2019年5月,第一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首次與蕪湖牽手﹔同年6月份,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青睞蕪湖,隨后,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19次會議來到蕪湖,41個兄弟城市攜手發布了《長三角城市合作蕪湖宣言》,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城市由成立之初的15個,擴容至41個,最后一批的安徽7城在蕪湖“入圈”,實現了對長三角地區地級以上城市的全覆蓋。

行至於此,開放是蕪湖的立市之本,更是興市之道,不僅為城市帶來了寬闊視野、博大胸懷和核心競爭力,也讓這座城市越來越有“國際范兒”。

橫跨長江的商合杭高鐵大橋。楊大偉攝

產業開放 “引進來”“走出去”並重

5月26日,在中車浦鎮龐巴迪研發生產基地,伴隨著起重設備的吊運,兩列身披紅綢、涂裝一新的全自動旅客運輸系統車輛正式啟航,目的地,距離2680公裡的泰國首都曼谷。這也是安徽省出口海外的首款軌道交通產品。

說及龐巴迪的落戶,中車蒲鎮龐巴迪運輸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小文用“一拍即合”四個字形象比喻道。

在他看來,蕪湖之所以在有軌電車、地鐵和跨座式單軌中做出選擇,正是踩准了中等城市軌道交通的脈搏,蕪湖也因此成為全國第一個吃螃蟹的中等城市,並快速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准立項。

龐巴迪從江蘇來到蕪湖,其落戶的背后,是蕪湖市持續放寬市場准入,穩步推進制造業擴大開放,不斷對標長三角、優化營商環境的結果。

安徽首款出口海外的軌道交通車輛。鄭遠攝

不但要“引進來”,還得“走出去”。

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海外發展部副部長周志告訴記者,資本輸出是關鍵,但最重要的是人才和技術的輸出,隻有這樣,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走出去。

10多年時間,海螺集團的開放之路,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2011年在印尼建廠,緊接著布局緬甸、老撾、柬埔寨﹔目前,烏茲別克斯坦等國項目正在加緊建設……

截至目前,海螺集團在1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共有20多個項目,總投資達到120億人民幣,生產線產量達到1800多萬噸/年。

“針對疫情的新形勢,我們也要做好新評估,更應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開放之路不僅要走,還要走穩。”周志如是說。

加緊建設中的蕪宣機場。鄭遠攝

交通開放 打造安徽對外的“長江之窗”

隨著385公裡/時最高時速聯調聯試的結束,蕪湖融入長三角的重大項目之一——商合杭高鐵南段即將迎來通車。

“蕪湖到杭州的時間將由此前最快的3小時4分鐘,壓縮至1個半小時。”時間的縮短,預示著距離的拉近,對於這組數字,蕪湖市鐵路辦綜合財務科科長劉宇宏脫口而出。

回眸過去,2015年7月,合福高鐵通車,同年12月寧安高鐵開通,再到即將通車的商合杭高鐵南段。10年時間,參與了蕪湖高鐵從無到有發展全過程的劉宇宏頗為感慨,“商合杭的貫通,對蕪湖來說是一次質的飛躍,如果說寧安高鐵是直通江蘇的一個臂膀,那麼商合杭則是延伸至浙江的另一個臂膀,也意味著蕪湖真正融入全國八縱八橫高鐵主干網絡。”

據介紹,商合杭南段通車后,僅蕪湖始發車次就多達10趟,可抵至北京、廣州、昆明等地。在劉宇宏看來,高鐵對一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人員交流、物流分配以及商業格局的重塑,都將帶來改變。

目前的蕪湖,公路交通四小時半徑覆蓋60多座城市,“兩環九射”高速公路網初步形成﹔鐵路交通擁有京福、寧安、商合杭高鐵﹔水路交通除傳統的長江航道外,以蕪湖和上海為起終點的蕪申運河聯通無錫、蘇州。

此外,城南過江隧道正在加緊建設,蕪湖宣城機場有望今年實現通航。

過去的蕪湖,因交通而生﹔現代的蕪湖,則因交通而興。交通之變,不僅為蕪湖開辟了發展新格局,更為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提供了空間支撐。開放的蕪湖,已然成為安徽對外開放的“長江之窗”。 

相關閱讀:

 

(責編:關飛、郭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