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地市新闻>>安庆

安庆:便民服务点里的“人间烟火气”

2023年02月22日11:19 | 来源:安庆新闻网
小字号

“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的发言引发了市民们的关注。

在安庆的街头巷尾,也有不少“小修小补”的便民服务点,这些服务点让从业者和居民们成为了好邻居,给社区生活增添了人情味和宜居氛围;更为一些家庭带来了就业机遇,满足了市民们差异化的消费诉求。连日来,记者走访安庆市多处便民服务点,探寻街头巷尾、社区里的烟火气。

夫妻16年坚守路边修鞋摊 不愿成为女儿的负担

2月20日11时,在回祥东路和同安路的交叉口,60岁的吴盛开拄着拐杖,拿着在外面定制的鞋底坐回了自己的修鞋摊。他的妻子许桂环正在吴盛开身后便民服务点的门边,缝着一只老鞋。吴盛开的左腿要比右腿细一大圈,近两年高血糖加重,开始用起了拐杖。许桂环的右眼一直处于半闭状态,几乎失明。夫妻二人在安庆摆修鞋摊已经16年了。

“吴师傅,给我换个鞋跟。”“吴爷爷,我鞋上的小花掉了。”“老吴,我这皮鞋又坏了。”“师傅,我女儿说你这可以修舞鞋。”……20日和21日,来修鞋的人络绎不绝,且大多和吴盛开十分熟络。“大部分都是附近居民,日子久了,都熟悉了。”吴盛开每每聊到自己的顾客,都开心地笑着。

“等我们这一代人退休了,修鞋摊可能就消失了。”吴盛开说,“修鞋摊的收入太低,租门面成本又太高。所以年轻人基本不会入这一行。”

吴盛开修鞋的费用基本上在几元钱左右,在记者采访的几天时间里,吴盛开收到的最高一笔收入仅为20元。“修鞋成本一旦提高,修鞋价格也会提高,大部分顾客也就放弃了。”吴盛开告诉记者。

吴盛开有一个跟了他15年的修鞋机,机器下的柜子比修鞋机更加陈旧,已经褪色的木头坑坑洼洼,几个边角都已经有不同程度的磨损。他打算将修鞋摊再开几年,“图个温饱,不给女儿添麻烦。”

77岁老翁坚持配钥匙40余载 只因心中热爱

2月20日10时,在浮山路靠近菱建小区44号楼的巷口处,赵玉林正在他的铺子里为一名顾客配钥匙,在机器“滋滋”的声响里,赵玉林弓着腰,头贴近工作台,刻纹路、打孔、抛光……赵玉林配钥匙的手法娴熟干练,不久,一把新钥匙便交到了顾客手中。

来找赵玉林配钥匙的顾客大多是附近居民,20日10时30分,附近居民杨先生前来配一把户外锁的备用钥匙,赵玉林很快便完成了制作。“家门口就有配钥匙的,很方便。”杨先生说。

赵玉林配钥匙已有40余年。“从弹子锁到现在的防盗门,门锁经过了多次革新,配钥匙的锁芯要及时配套更新,技术也要不断地学习。”赵玉林说。

赵玉林告诉记者,门锁更新换代快、品牌多、种类杂,配钥匙用的胚子经常跟不上更新速度,而越来越多人选择的指纹锁、密码锁也都不在他的业务范围内。现如今,他的主要业务是配柜子、户外锁的备用钥匙。

顾客的减少、收入的降低,再加上身体原因,赵玉林去年年底就萌生了退休的想法,但配钥匙机器迟迟无法转让,且不时有居民来找他配钥匙,今年,他的配钥匙店还是继续开了起来。

“学习配钥匙的初衷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后来爱上了这门手艺,我今年已经77岁了,年岁不饶人,能坚持多久是多久吧。”赵玉林如是说。

单亲妈妈织衣得心暖 抚养两个孩子长大

2月21日上午,在回祥东路和同安路交叉口胡秀龙的织补便民服务点前,胡秀龙一边为附近居民朱女士的羽绒服安装新拉链,一边和其唠着家常。

“出门就能修补衣服,便宜又便利。”很快,朱女士拿到了装好新拉链的羽绒服。这时,附近居民杨女士拿来两件破洞、开线的羊毛衫前来织补,简单的交流后,胡秀龙便熟练的开始了工作。

“一直在这补衣服,和摊主认识十几年了,不仅方便,而且摊主技术也很好。”杨女士说。

胡秀龙是一位单亲妈妈,便民服务点的织补生意是她和两个孩子唯一的经济来源。

“孩子读书和生活的钱不能断”是胡秀龙一直坚持的动力。胡秀龙女儿在外地读研,儿子在本地念高中。胡秀龙原本计划在儿子读初中后去常州的服装厂打工,但服务点让她和很多老顾客成为了朋友,最终,她选择继续坚持下去。

胡秀龙告诉记者,织补的收入虽可以满足一家人的开支,但也余不下钱,技术成本和收入不成正比,是很多人不愿选择织补行业的原因。“有技术的年轻人基本都会去服装厂工作,但服装厂急件抢工情况较多,工作强度大,对身体素质要求高。缝纫工到了50岁左右,在外地服装厂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很多人就会选择回乡就业。”胡秀龙说,但是重操旧业,做织补生意的人却少之又少。

“租房开店,租房成本高,不划算。摆摊又需要积累客户,大部分人后来都放弃了。”胡秀龙的织补生意也是一波三折,2012年刚回安庆时,她开了服装店,但以失败告终。之后她从事了一段时间织补生意,但收入较少,于是她又尝试早餐店,却在操作压面机时压伤了手指。无奈之下,这才又开起了织补便民服务点,而这一开,就是10年。

虽然从事织补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但在生活的这条长路上,胡秀龙用幸福为线,友谊为针,织补着自己的快乐。21日中午,胡秀龙关好服务点的门,回家给读高二的儿子做饭。“给别人带来了方便,也收获了自己的幸福,我很满足。”胡秀龙笑着说。(管炜 文/图 记者 徐志远)

(责编:刘颖、金蕾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