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追高逐新 三十而“励”

2021年04月23日17:10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今年3月6日,是国务院批复首批国家高新区建设三十周年,合肥高新区也迎来了三十而立的高光时刻。

1991—2021,这是合肥高新区青春激扬、攀登跨越的三十年。

三十年来,合肥高新区扛起“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旗帜,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自立自强,让曾经的阡陌郊区,变身为功能聚集、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国家级高新区。

时至今日,这个“90后”高新区,正以开拓创新为己任,以锐意进取为精神,引领着城市开放发展的浪潮。

在合肥高新区长宁大道与燕子河路交口东南角,一栋红色外墙的大楼十分显眼,这里是合肥离子医学中心,今年即将开展临床实验。

在这里,肿瘤病人可以躺在圆形的治疗舱里,高速质子束会根据精准定位的病灶,对肿瘤细胞进行定向打击,这将大幅提升安徽省肿瘤治疗水平,实现安徽省在肿瘤放疗领域的“弯道超车”。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世界第一条量子通信保密干线,全球可穿戴领域第一颗智能芯片,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业界实际运算性能最高的数字信号处理器——‘魂芯二号A’……”谈及合肥高新区的创新成果,合肥市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如数家珍。

俯瞰中科大先研院。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随着越来越多处于国际前沿的创新成果诞生于此,在中国高新区版图上,合肥高新区无疑成为最亮的风景之一,而创新则是点亮高质量发展的能量源。

吕长富透露,截至2020年底,合肥高新区共建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37个,国家级平台82个,位居全国高新区第3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97件,位居全国高新区第4位;人均技术交易额达4.1万元,交易总额约占合肥全市的23%。

三十而立,行稳致远。历经30年的创新发展,合肥高新区已经成为安徽省科技创新主体最多、活动最密集、研发投入最大、相对绩效最高的园区,并且走出了一条“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的边际效益递增的可行通路。

俯瞰合肥高新区创新产业园。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三十而“励”,追高逐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合肥高新区谋求更远大的发展。

搞好创新,离不开人才和资本两大要素,通过培育企业上市,也能帮助企业融资全身心投入到创新之中。

“十四五”期间,合肥高新区要实现上市公司总量翻一番,确保新增30家、力争40家上市企业,努力推进300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2021年新增不少于5家上市公司,力争6-8家企业成功上市,推进50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

同时,合肥高新区注重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载体、资金、人才、服务、市场主体五链,实施协同赋能。在这里,高新区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载体链,总孵化面积近500万方,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充足、专业化的载体空间就如同广阔肥沃的田野,使得广大创新创业主体有地可落。

吕长富表示,未来,园区还将不断突出科创特色、聚焦未来科技、发挥生态优势,奋力推动园区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奋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周坤)

(责编:关飞、宫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