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融入”到“融合” 长江后浪看芜湖

汪瑞华

2020年06月22日09:58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有人说,芜湖之得名,源于湖,其实,不然。

巍巍长江,呈“几”字型在芜湖蜿蜒而过,汇入滔滔东海。长江与世界大潮息息相通,新时代风云际会,长三角再次勇立潮头,芜湖的机遇源于此,活力也源于此。

争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芜湖舞动一江水,让更多城市看到:开放时代的开放气质。

今年一季度,芜湖港集全港之力,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556.07万吨,同比上升45.28%,实现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生产经营攻坚战的“双战双赢”。开放为一个城市注入的,是巨大的发展潜质和活力,芜湖的一次次“跃升”,都与开放紧密相连。

繁忙的芜湖港港口。郑远摄

思想开放 让城市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1990年,开发皖江,呼应浦东,一举奠定了芜湖皖江开放龙头的地位。走入新时代,芜湖开放的脚步未曾停歇。

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芜湖港对外籍轮开放;1992年,国务院批准芜湖市为沿江开放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1993年,国务院又批准设立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此,芜湖对外开放行稳致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芜湖积极把握机遇,努力开拓进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尤其是2019年5月,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首次与芜湖牵手;同年6月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青睐芜湖,随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9次会议来到芜湖,41个兄弟城市携手发布了《长三角城市合作芜湖宣言》,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由成立之初的15个,扩容至41个,最后一批的安徽7城在芜湖“入圈”,实现了对长三角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的全覆盖。

行至于此,开放是芜湖的立市之本,更是兴市之道,不仅为城市带来了宽阔视野、博大胸怀和核心竞争力,也让这座城市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横跨长江的商合杭高铁大桥。杨大伟摄

产业开放 “引进来”“走出去”并重

5月26日,在中车浦镇庞巴迪研发生产基地,伴随着起重设备的吊运,两列身披红绸、涂装一新的全自动旅客运输系统车辆正式启航,目的地,距离2680公里的泰国首都曼谷。这也是安徽省出口海外的首款轨道交通产品。

说及庞巴迪的落户,中车蒲镇庞巴迪运输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小文用“一拍即合”四个字形象比喻道。

在他看来,芜湖之所以在有轨电车、地铁和跨座式单轨中做出选择,正是踩准了中等城市轨道交通的脉搏,芜湖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中等城市,并快速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

庞巴迪从江苏来到芜湖,其落户的背后,是芜湖市持续放宽市场准入,稳步推进制造业扩大开放,不断对标长三角、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

安徽首款出口海外的轨道交通车辆。郑远摄

不但要“引进来”,还得“走出去”。

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发展部副部长周志告诉记者,资本输出是关键,但最重要的是人才和技术的输出,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

10多年时间,海螺集团的开放之路,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2011年在印尼建厂,紧接着布局缅甸、老挝、柬埔寨;目前,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截至目前,海螺集团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共有20多个项目,总投资达到120亿人民币,生产线产量达到1800多万吨/年。

“针对疫情的新形势,我们也要做好新评估,更应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放之路不仅要走,还要走稳。”周志如是说。

加紧建设中的芜宣机场。郑远摄

交通开放 打造安徽对外的“长江之窗”

随着385公里/时最高时速联调联试的结束,芜湖融入长三角的重大项目之一——商合杭高铁南段即将迎来通车。

“芜湖到杭州的时间将由此前最快的3小时4分钟,压缩至1个半小时。”时间的缩短,预示着距离的拉近,对于这组数字,芜湖市铁路办综合财务科科长刘宇宏脱口而出。

回眸过去,2015年7月,合福高铁通车,同年12月宁安高铁开通,再到即将通车的商合杭高铁南段。10年时间,参与了芜湖高铁从无到有发展全过程的刘宇宏颇为感慨,“商合杭的贯通,对芜湖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如果说宁安高铁是直通江苏的一个臂膀,那么商合杭则是延伸至浙江的另一个臂膀,也意味着芜湖真正融入全国八纵八横高铁主干网络。”

据介绍,商合杭南段通车后,仅芜湖始发车次就多达10趟,可抵至北京、广州、昆明等地。在刘宇宏看来,高铁对一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人员交流、物流分配以及商业格局的重塑,都将带来改变。

目前的芜湖,公路交通四小时半径覆盖60多座城市,“两环九射”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铁路交通拥有京福、宁安、商合杭高铁;水路交通除传统的长江航道外,以芜湖和上海为起终点的芜申运河联通无锡、苏州。

此外,城南过江隧道正在加紧建设,芜湖宣城机场有望今年实现通航。

过去的芜湖,因交通而生;现代的芜湖,则因交通而兴。交通之变,不仅为芜湖开辟了发展新格局,更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提供了空间支撑。开放的芜湖,已然成为安徽对外开放的“长江之窗”。 

相关阅读:

 

(责编:关飞、郭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