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孤峰的伞 泾县的匠

2020年01月31日15:45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寂寞斑驳的马头墙,烟雨空蒙的青石巷,一把橙黄色的油布伞,是谁家姑娘行之珊珊,在这山水泼墨的泾川……

坐落于泾县城北的昌桥乡孤峰村,因境内盛产毛竹,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为孤峰油布伞的诞生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有人说,孤峰的油布伞,既没有西湖绸伞的外形风雅,亦无泸州油纸伞的文化深厚,但以坚固、实用为特性的油布伞,撑起了孤峰这座小山村的别样一片天地。

郑国民,16岁跟随父辈入行;19岁,接手掌管泾县国民油布伞厂,成为一名厂长,开始了自己的制伞生涯。

“伞骨用料考究,必须是朝阳山岗生长周期超5年,且单棵重量在60斤以上的竹子,伞柄则需4年以上的小元竹……”说起油布伞的选料,制伞世家出生的郑国民头头是道。

他告诉记者,一把孤峰油布伞,前后包含有12道大工序和88道小工序,制作一把通货油布伞,往往需要花上十天左右的时间,其中最难最复杂的步骤就是熬桐油:“熬嫩了,伞面无法晾干,熬老了,又容易糊锅报废,因此掌握熬油的火温和时间是关键。”

如今的郑国民,不仅是孤峰油布伞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还被任命为国家油布伞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几十年来,通过他的坚守和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为油布伞注入了漆艺、编织和手绘等工艺,被改良成了各种工艺伞和庭院伞,备受市场青睐。如今,孤峰油布伞更是远销之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年产值超400万元。(汪瑞华 陶涛)

(责编:欧恺、李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