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政在行動

黃山市堅持“開門立法”,讓地方立法合民意、接地氣、行得通、真管用——

“小快靈”引領大作為

2022年12月30日08:51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12月23日,冬日午后,黃山市旅游地標黎陽老街古朴靜謐。陽光透過甘而可漆藝工作室的花格窗,落在一件紅金斑犀皮漆大梅瓶上,紋理靈動,如雲似霞。

  “犀皮漆是徽州當地最具特色的傳統工藝之一,曾一度面臨失傳的危機。”徽州漆器髹飾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甘而可說,黃山市現有非遺項目1325個,數量和種類均居全省第一。作為黃山市人大代表,甘而可一直呼吁加強對非遺項目的系統保護。

  讓甘而可倍感欣慰的是,《黃山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辦法》這部地方性法規,將於明年1月1日正式施行。

  為非遺立法,是黃山市“小快靈”立法的又一實踐成果。自2016年被賦予地方立法權以來,該市按照“急需可立”的原則,先后頒布地方性法規13部。“以法之名,我們對非遺項目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更有底氣。”黃山市文旅局局長吳小勝說。

  為社會治理鍛長補短

  雪后黃山,銀裝素裹。冒著凜冽的寒風,迎客鬆第19任守鬆人胡曉春像往常一樣,拿著放大鏡,觀察鬆樹的生長情況。

  兩個多月前,迎客鬆剛剛進行第五次全面體檢。結果顯示:針葉色澤正常,頂芽飽滿,未見明顯病虫危害症狀。

  千年名鬆傲雪挺立的背后,離不開良法善治。2018年8月1日,《黃山市鬆材線虫病防治條例》正式施行,成為全國首部向鬆材線虫病“亮劍”的地方性法規。

  “鬆材線虫病,有鬆樹‘癌症’和植物界的‘新冠’之稱,其防治是世界難題,缺乏有效的治本措施,隻能依靠檢疫監管。”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園林局總工程師姚劍飛介紹,立法以前,該市僅劃定黃山風景區、祁門牯牛降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檢疫監管重點預防區,但黃山山水相連,光靠這幾個區域的檢查站,有些防不勝防。

  姚劍飛說,《黃山市鬆材線虫病防治條例》把黃山風景區緩沖區邊緣的八鎮一場都納入重點預防區,將防治鬆材線虫病的大門向外延伸,有效降低了病害傳播的風險。

  “《黃山市鬆材線虫病防治條例》條文僅有24條,但每條都是干貨,操作起來方便高效,解決了一些我們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黃山市黃山區甘棠森林植物檢疫檢查站站長吳光明說。

  吳光明與鬆材線虫病打了30多年的交道。以前,他在實際的執法過程中,由於缺少相關法律依據,時常與被處罰方產生一些法律糾紛。“隨著《黃山市鬆材線虫病防治條例》的出台,自由裁量少了,程序規范多了,全市204萬畝鬆林資源的防治責任主體更加明確、管控力度更加嚴厲。”

  小切口立法,簡明扼要、直奔主題,讓“一本本”法成為“一頁頁”法,增強地方立法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6年來,鬆材線虫病防治條例、徽州古城保護條例、徽州文書檔案保護條例、齊雲山及太平湖等風景名勝區保護管理條例等“小快靈”立法,為黃山市社會治理鍛長補短,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讓法治思維深入民心

  法者,治之端也。

  “立法取之於民,最終惠澤於民。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圍,自然也就愈發濃厚。”黃山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胡夢玲說。

  胡夢玲介紹,黃山市每個立法項目,都嚴格遵循“四個必須”,即召開專家論証會議、深入開展立法調研、征求基層執法單位和人大代表意見、網上公開征求公眾意見,做到群眾期盼什麼、立法就跟進什麼。

  屯溪區是黃山市中心城區,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新舊小區並存,物業與業主之間的矛盾糾紛日益突出。針對這一問題,黃山市專門成立物業管理立法工作領導小組,深入基層走訪調研,廣泛征求物業主管部門、街道社區、服務企業、業主代表等意見建議,數易其稿,尋求立法的“最大公約數”。

  2020年3月,經第十三屆省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批准,《黃山市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條例》於當年7月1日正式施行。

  “《黃山市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條例》將物業管理納入法治軌道,解決了多年來物業管理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升了物業管理的服務水平和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黃山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物管辦主任李徽革說。

  2020年以來,為讓人民群眾參與立法全過程,黃山市建立了11個市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系點和13個政府基層立法聯系點,覆蓋各區縣、各領域、各行業,在群眾家門口搭起反映立法工作意見建議的“直通車”。截至目前,該市通過立法聯系點共征集意見建議百余條。

  “黃山是國際旅游城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為塑造文明向上的城市風貌,打下了扎實的法律基礎。”黃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朱永勝介紹,如今,“小快靈”立法中的相關內容,已普遍納入各地村規民約,還創新了“紅黑榜”“積分制”等評價體系。

  給城市發展再造空間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黃山作為山區城市,如何破解因土地資源稟賦造成的發展瓶頸?法治是一條被實踐檢驗了的突圍路徑。

  黃山市是全國傳統名茶祁門紅茶、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的核心產區。茶葉產量、產值全省第一,出口量、出口額均佔全國10%以上。

  臨近歲末,黃山市新安源有機茶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方國強格外忙碌。方國強說,公司的6800畝茶園已連續多年通過歐盟和國家有機茶認証,每年銷往歐洲地區的綠茶總量穩定在千噸以上。

  茶葉出口歐洲並非易事。曾幾何時,歐盟劃定的“綠色壁壘”,一度讓黃山茶舉步維艱。“單單一個茶葉農殘檢測種類,就有500多項。”方國強說。

  立法,是托舉黃山茶香飄海外的有力支點。2019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黃山市農藥安全管理條例》,從法律層面規范了茶園農藥集中配送、農藥品種目錄管理等綠色防控措施。

  如今,黃山市茶園綠色防控工作蔚然成風,85%以上的鮮葉達到歐盟標准,正在朝著創建全國首個全域茶葉無農殘城市的目標邁進。

  “綠色防控不僅助力好茶賣好價,提高了畝均效益,而且讓茶葉的市場空間更加廣闊。”方國強對未來黃山茶打響品牌、組團出海信心更足。

  與黃山茶類似,徽州古建筑也是在黃山大地上沉睡許久的一筆寶貴財富。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合法流轉方式取得古民居所有權或者使用權。”2018年1月18日施行的《黃山市徽州古建筑保護條例》,明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古民居保護利用。

  在此基礎上,黃山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古民居產權流轉交易信息平台,創新開展古民居產權規范流轉試點及認租、認領、認購工作,探索出政府主導國企經營、財政扶持民企經營、國企開發村企合作、省外獨資村級協助、民企收購異地保護、多方集資整體提升等多種保護利用模式。

  “曾經,許多村民拆舊建新,將古民居構件隨意拆賣,木料當柴火焚燒。如今,這些古民居在保護中實現利用,成為鄉村振興的‘聚寶盆’、農民增收的‘搖錢樹’。”行走在黟縣由古民居改建的民宿裡,住房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智庫古建產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繼騰感慨萬千。

  目前,黟縣完整保存著1590幢明清古建筑,被稱為“中國明清古民居博物館”。該縣文旅體局統計顯示,全縣以民宿為主的文旅產業,直接提供就業崗位近3900個,間接帶動2萬人增收。

  “今后,我們要繼續提高重點領域立法精度,打造精品良善之法,助推美麗鄉村振興,守望城市美好未來。”黃山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鮑子平說,該市正在實施五年立法規劃,已全面展開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民宿促進和管理條例等立法工作,將進一步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地方立法引領和推動地方改革發展。(方舢 本報記者 吳江海)

(責編:黃艷、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