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春晚吉祥物“兔圓圓”取意“安徽模鼠兔” 系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的兔形動物

2022年12月23日07:44 | 來源:安徽網
小字號

12月22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3年春節聯歡晚會》官宣,吉祥物形象“兔圓圓”也出現在世人面前,它取意“安徽模鼠兔”, 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的兔形動物,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李傳夔先生發現並命名。記者了解到,如今市民在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潛山市博物館,都可以看到安徽模鼠兔的仿制標本,而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內的楊小屋化石點,就是安徽模鼠兔的發現地。

取意“安徽模鼠兔” 凝結科學家求索精神

明年是兔年,在集納了無數受眾的喜愛傾向、經過系統翔實的大數據調研畫像后,萌萌軟軟的“兔圓圓”誕生了!活潑的萌萌態,亮亮的大眼睛,“萬物有靈”的東方表達……這是春晚40年歷史上首個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分析完成初始配方原創的央視春晚吉祥物IP。

(圖片來自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春晚吉祥物“兔圓圓”有著標志性的四顆門齒,取自於“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態復原形象的典型特征。專家表示,春晚吉祥物“兔圓圓”,不僅僅是傳統文化意義上的生肖兔,更是凝結中國科學家求索精神的中國白兔“祖先”,成為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研究成就的一次結合。

作為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的兔形動物,“安徽模鼠兔”的生存時代為距今6200萬年的早古新世。它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李傳夔先生發現並命名。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了解到,李傳夔是一位享譽中外的古哺乳動物學家。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他的學術生涯是從研究嚙齒類開始的,也與嚙齒類和兔形類化石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研究了我國發現的不同地點和時代的大量嚙齒類和兔形類化石,成為我國相關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

正是李傳夔等老一輩古生物學家帶領科研團隊在祖國大地山川戈壁上奔走幾十年,一步步將空白逐一填滿,使我國擁有了近乎完整的兔演化化石証據。

命名模鼠兔 認定兔形類祖先類型

追根溯源是古生物學研究者努力追求的目標之一。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嚙齒類和兔形類的起源也是當時學術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但由於相關材料的缺乏,研究者之間存在很大的爭議。已經研究早期嚙齒類和兔形類多年的李傳夔先生自然也十分關注這個問題。

在我國南方,廣泛分布了白堊紀和古近紀沉積地層,因普遍呈現為紅色,科學家通常將其稱為華南“紅層”。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大規模華南“紅層”考察,給探討嚙齒類和兔形類起源問題提供了契機。

華南“紅層”研究的主要成果中,有一項是在我國南方首次確認了古新世地層的存在,發現了古新世亞洲特有的哺乳動物群。

正是華南古新世地層和哺乳動物群的存在,為嚙齒類和兔形類起源研究提供了必要條件。1970年古脊椎所華南紅層隊轉戰安徽,在安徽潛山、宣城(現稱宣州)發現了豐富的古新世哺乳動物化石。其中在潛山發現的幾件標本因保存有嚙齒類一樣的門齒,自然成為李傳夔先生的研究對象。

左為東方曉鼠化石,右為安徽模鼠兔化石。

李傳夔先生經過認真仔細的研究,發現這些標本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的屬,並將它們分別命名為曉鼠和模鼠兔,因它們在形態特征上分別與嚙齒類和兔形類相近,認為曉鼠可能代表了嚙齒類的祖先類型,而模鼠兔則可能是兔形類的祖先類型。隨著填補嚙型類進化中間環節的化石以及更好的標本的發現,李先生對嚙型動物起源研究也得以深入、完善。

提出“鼠兔同源” 去世前多次來潛山考察

2019年,李傳奎先生去世。他將自己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研事業,他是當代國際著名的古脊椎動物學家,對中國古哺乳動物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傳夔先生在去世之前,每隔幾年就會過來考察。”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館長徐小三告訴記者,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安徽省潛山境內,擁有三大世界級地質遺跡,獨特的花崗岩景觀,世界矚目的超高壓變質帶,產出豐富的古新世哺乳類動物化石,被公認為“亞洲哺乳動物發源地之一,古脊動物化石寶庫”。

每年地質類的研究古生物類的專業人員,都將天柱山作為絕佳的野外實習和科研基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安徽省潛山盆地楊小屋化石點(今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內,位於痘姆鄉求知村),發現了一種約距今6000萬年前的奇特化石,這就是被上述李傳夔先生命名為模鼠兔的化石,意思是類似於兔的動物。

1984年,李傳夔先生依據中國的實際材料,提出了“鼠兔同源”的觀點。1987年,他又建立了被廣泛接受的早期嚙型動物系統發育分類體系,同時指出東亞是嚙齒類和兔形類的起源地。不僅后來的一些形態學研究為李先生的結論提供了新的証據,現代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也普遍支持嚙齒類和兔形類具有最近的親緣關系。1995年,他與丁素因先生因這項成果共同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安徽模鼠兔復原圖。

如今市民在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潛山市博物館,都可以看到安徽模鼠兔仿制化石標本,化石原石現收藏於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徐小三介紹,這塊小小化石與人類的頭骨等不同,如果不經過介紹,很難想象這會是什麼動物。正是科學家們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求索,終於揭開了其背后神秘的面紗。科學家也根據化石復原出模鼠兔的生動模樣,展現在世人面前。如今,借助春晚吉祥物的取意,相信更多的游客會對此感興趣,了解古生物學背后獨特的魅力。記者 陳牧(圖片除注明外,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王元青提供。)

(責編:范曉琳、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