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清清的巢湖水(逐夢)

余同友
2022年12月24日11: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巢湖濱湖濕地一角。李方暉攝

2011年8月,巢湖市撤銷,原巢湖市所轄區域劃歸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管轄。自此,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八百裡水域全部納入合肥市版圖。

獨擁巢湖,也給合肥帶來壓力。因為,巢湖的污染問題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

巢湖污染始於20世紀60年代后期,尤其進入80年代后,湖盆淤積,水質惡化,總氮、總磷含量嚴重超標,湖岸大型水生植物相繼衰敗,藍藻逐漸從西半湖蔓延到東半湖。湖水一度呈現出可怕的腥綠色,臭氣熏天,嚴重時甚至舟船難行。

10年過去。2022年,一場關於巢湖治理的新聞發布會召開,來自大湖的消息令人欣喜——

2012年以來,在巢湖流域經濟總量翻了兩番、城鎮人口增長近一倍的承載壓力下,巢湖治理依然取得階段性成效。全湖水質大大提升,巢湖濕地生態功能凸顯,濕地資源記錄的植物數量較2013年翻了一倍有余,東方白鸛等重現巢湖。巢湖的生態旅游效益日益彰顯,154公裡的環巢湖觀光大道建成。

十年艱辛,十年努力。大湖的故事,還是從大湖裡的主角們講起吧。

又見清清湖水

清晨6點,方彪准時醒來。喚醒他的不是窗外林子裡的鳥鳴,而是林子之外巢湖的水聲。聽到水的召喚,他立即起床,簡單洗漱,便往湖邊走去。這已是他10年來的習慣,隻要不出差,他每天必在濱湖森林公園裡步行2萬多步。

作為一個老合肥人,方彪對巢湖不陌生。小時候,他喝的就是巢湖水。那時候,巢湖的水可甜呢。可是,到后來,巢湖的水越來越渾濁。一打開水龍頭,難聞的氣味就彌散開來……

2012年8月,50歲的方彪沒想到,會被調到巢湖治理前線,參與環巢湖16.8公裡湖岸線生態保護區的修復提升工作。當他第一次來到巢湖邊時,隻見一片荒灘蕭瑟,隻有退耕種植的楊樹林單調地站立,而不遠處湖水難聞的氣味扑鼻而來。

就這樣,方彪成為巢湖納入合肥后的第一代治湖人。治湖先治岸,治岸先植樹。那些年裡,方彪帶著員工在巢湖岸邊種下了幾百萬株的各種樹木。“一年成活,兩年成林,三年成景”,方彪下了這樣的決心。幾年下來,濱湖國家森林公園逐步更新栽植適宜樹種約290萬株,新增林區面積3000余畝,林下實施林相改造5000余畝,從單一的楊樹林成為混交林,形成了穩定的生態系統。“鴨子擺隊,鬆鼠遛彎,兔子亂竄”,喜歡說順口溜的方彪高興地總結。

走到了十五裡河口,方彪身上出了些微汗。朝陽升起來了,他停下了步子。眼前,是一片連綿的杉樹林,水杉、池杉、落羽杉,900多畝湖岸邊,12萬株紅杉樹泛出好看的橘紅色,層林盡染,萬樹紅遍。這麼早,方彪以為隻有自己一個人在欣賞這美景。卻不料,林子邊,一下子涌出來幾十人,都手持相機在此拍攝美景。

方彪繼續往前走,到了萬年埠,快到巢湖岸邊了,腳下是流向巢湖的溪流。水面清澈,游魚往來,親水平台上觀魚的大人孩子們發出一陣陣的歡聲笑語。

巢湖的岸上綠了,巢湖的藍藻如何控制?這些年,方彪和同事們可沒少動腦筋。除了建立常態化的藍藻打撈隊伍,還沿湖建成藻水分離站、藍藻深井處理裝置,配備磁捕船及淺水區輔助打撈船隻,整合巢湖藍藻監測、巡查、督查、預測預警等多渠道數據信息,定期編發“巢湖藍藻監測預測周報”。

岸綠水清景美。10年過去了,再站在巢湖岸邊,方彪的心情大不一樣了,眼前的景象也大不一樣了。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綠植,因為林種豐富,樹林的色彩也很有層次,銀杏黃、烏桕紅、冬青綠……而水在林中蜿蜒,沿林間小道,匯進路邊的小河,最后,它們都將匯入巢湖,和那片浩渺的大水融為一體。

7點多鐘,方彪走到了巢湖邊,清清的湖水輕輕地沖刷著湖岸。這水聲,同樣在他的心中激蕩著。

鳥兒歸來

9月18日一大早,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師、巢湖生物多樣性調查鳥類項目負責人虞磊和他的三位同事,就已經行走在巢湖邊的十八聯圩濕地上了。

晨曦初露,濕地剛剛醒來,淺水灘涂上生長著蘆葦、柳樹、荻、茭芛、紅蓼、葉蓼等植物。就在這時,同事的望遠鏡盯住了一個方向,接著,他們聽到了一串迷人的鳥鳴。虞磊趕緊拿出記錄表,記下日期、天氣、溫度、風向等,當然最重要的是記錄下鳥種的相關情況。

這是他們今年秋天新一輪鳥類遷徙期調查的第一天,距上一次夏季調查結束過去了20天。20天前的記錄表上,虞磊和同事們在十八聯圩濕地發現了27種鳥類,每一種都做了詳細的記錄,如骨頂雞,這種候鳥已經變成了巢湖的留鳥。上次的發現,讓虞磊和同事們非常高興,巢湖濕地的生態保護作用在鳥類身上表現得太明顯了。

虞磊從2006年開始就關注巢湖鳥類了,那個時候湖水生態遭受很大破壞,鳥類愛吃的魚蝦與水生植物等大大減少,很多本來適宜在巢湖生活的鳥類都消失了蹤影。2010年,虞磊曾經在巢湖上空發現小天鵝,但是由於缺少吃食,小天鵝們在巢湖岸邊稍事休息便又飛走了。

重建濕地系統是治理巢湖水體富營養污染行之有效的辦法。2022年,隨著十八聯圩濕地三期工程完成,總面積100平方公裡的環巢湖十大濕地全面建成。從空中俯瞰,巢湖仿若銀盤鑲嵌於安徽大地,環巢湖十大濕地猶如一塊塊翡翠“串珠成鏈”,筑起環巢湖水生態、水安全的屏障。

隨著巢湖濕地的恢復建設,虞磊和同事們發現巢湖的鳥變多了。去年底,虞磊發現成群的小天鵝又來到巢湖十八聯圩,這次,它們從“過客”變成“住戶”,足足生活了4個多月,一直到今年的2月才離開。

去年“五一”,虞磊和同事們在巢湖濕地裡發現了20多隻黃胸鹀。這是個令人驚喜的發現,因為黃胸鹀存世數量不到2000隻。虞磊向有關部門建議,濕地邊的水稻、油菜,留一部分給鳥類食用。

一鳥叫,眾鳥鳴,在虞磊聽來,鳥兒們仿佛在歡唱。

魚翔淺底

9月23日,午夜12點,環巢湖大道大張圩段,一輛漁政巡邏車停了下來。李先軍和兩個同事一起下了車,沿著湖堤察看有沒有非法捕撈和夜釣的人。

晚風從湖面上吹拂過來,星光在湖水裡蕩漾,不遠處一條大魚突然躍出水面,“啪”的一聲打破了夜晚的寧靜。李先軍呼吸著這湖風,這是他熟悉的大湖的氣息,他腳下站立之處正是他原先所在的村民組地塊。

今年54歲的李先軍曾經是巢湖的漁民。他自小就跟著父親捕魚,結婚成家后,他和妻子天天下湖捕魚。那時全村有300來戶人家,有70多戶是純漁民。巢湖捕魚旺季一般在6月中旬到次年的元月中旬,總共也就半年多時間。6月和10月主要以捕蝦為主,8月以捕毛魚和銀魚為主,11月后以捕大雜魚為主。一開始打魚收入不錯,就是辛苦。捕蝦季節,李先軍夫妻倆早上4點多就要下湖,下午4點多回家,到家后忙著分揀,一家老小齊上陣,到晚上八九點鐘才能揀完,第二天早上兩點多鐘又要騎著摩托車帶著蝦子到鎮上去賣。最讓他們頭疼的是沖洗蝦網,蝦網一旦臟了,蝦子就不上網,所以幾乎每天都要沖洗。他們家500多條蝦網,每天洗100條就要花上三四個小時,從船上忙回來,累得連話都不想說了。

然而,隨著巢湖污染加劇,漁獲越來越少,以前一條蝦籠能逮二斤湖蝦,后來能有一二兩就不錯了,而且蝦子還特別小,大蝦已經難得一見了。每天駕船在巢湖上,看著藍藻漂浮,李先軍愁得眉頭打結,他為巢湖的魚擔憂,也為自己一家的未來擔憂。

2014年,巢湖開始實施漁民禁捕退捕轉產工作。李先軍看到了曙光,盡管不舍得放下做了大半輩子的營生,但他還是和堂兄弟三家一起將漁船、鐵劃子和捕撈証全都上交到了漁政站。李先軍獲得了一次性補助25萬元,又分到了安置回遷房,他一家都洗腳上岸了,一下子從漁民變為市民。

不做漁民后,李先軍在城裡建筑工地干了一段時間,可他放不下他的巢湖,隔十天半個月,就要騎著自行車到巢湖大堤、到他曾經的老家去轉轉,否則就覺得心裡慌慌的。后來,父母年紀大了,他更離不開家了,便應聘到當地漁政站成了一名“護魚員”,協助漁政人員管理巢湖。“一周有5天都可以在湖邊,太高興了!”他逢人便說。

2020年起,巢湖開始實施全域十年禁漁,加之這幾年持續進行增殖放流,巢湖的魚蝦多了,魚翔淺底的景象又重現於巢湖。

夜已深,要交班了,聽著湖裡的動靜,李先軍感到欣慰極了,這樣的好日子,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稻花香裡

黃昏時分,宮為銀習慣性地來到稻田裡,閉上眼睛,湊到灌漿不久的稻穗上,久違了的水稻的香氣一陣陣襲來。

眼前的稻田,正由蔥綠轉成黃綠,還有一個多月就可以收割了。田裡已經不需要貯水,田缺打開,水細細地流入溝渠裡。溝水清亮,宮為銀用腳一跺田埂,水裡的泥鰍慌作一團,迅速鑽入泥裡,攪起了水花。

巢湖沿岸一直被稱為“魚米之鄉”,水稻是這裡的傳統產業。自小在巢湖岸邊長大的宮為銀,插過秧,割過稻,后來上學又學的是糧食工程,上班后一直在糧食儲運單位工作。他對水稻充滿感情,“稻花是香的,可是,隨著化肥農藥的大劑量使用,這種香氣消失好多年了”。而去年,宮為銀在巢湖岸邊終於又聞到了久違的稻花香。

巢湖污染的一個重要源頭就是農業面源的污染,農民種植水稻大多採取粗放式的撒播方式。稻田長草了,就撒除草劑﹔稻穗生虫了,就噴農藥﹔稻禾長不好,就下化肥。過量使用的化學肥料和農藥最后都流入巢湖。

2021年初,在一家糧食企業做管理的宮為銀回到了巢湖南岸的槐林鎮,流轉了2000畝農田,嘗試用新的思維種植水稻。

對這2000畝稻田,宮為銀的團隊將它們劃分為兩塊,一塊是農藥化肥零使用區,另一塊是化肥農藥替代區,全過程改進種植和管理方式。比如插秧,從撒播改為機播﹔為改善土壤結構,將過去的一麥一稻改為一肥一稻,即隻種一季晚稻,另一季種紫雲英,作為有機綠肥還田﹔在病虫害管理上,物理防治和生物農藥結合﹔稻田裡的草,則全部人工去除。到了秋天收獲季,宮為銀細細一算,稻田產量雖不算高,但品質好,加工的大米最高能賣到11元一斤。初試成功,今年公司又流轉了3000畝農田,成為巢湖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區的一部分。

宮為銀本來家在城裡,而現在卻越來越喜歡待在田野裡了。通過兩年的綜合治理,他發現稻田裡的鳥多了,水質也改善了,水溝裡魚蝦多了。紫雲英花開時節,這塊田野又成了網紅打卡地。

不知不覺,宮為銀走到了稻田深處,一處稻窠下,猛地竄出一隻黃褐色的野兔子,和他對視片刻,立即拔腿飛奔。宮為銀也嚇了一跳,隨后他就笑了。仿佛在呼應他,一畈的稻穗搖曳,散發出好聞的稻香。

(責編:歐愷、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