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足迹看变化】国宝东方白鹳何以重现巢湖?
漫步湖边步道,近处水鸟叫声清脆,远处湖面波光粼粼,倒映着湖心的姥山。
这里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近年来,通过综合治理,全湖平均水质由2015年劣Ⅴ类转为Ⅳ类,2020年一度好转为Ⅲ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巢湖姥山岛景区。人民网 张俊摄
水青了,岸绿了,久违的鸟儿重新飞了回来。除了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275种之外,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也达到了381种,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黑脸琵鹭等国宝水面追逐嬉戏的场景又重现巢湖。
“有这么好的水,不容易呢。”过去是巢湖渔民的沈家仁感慨道,巢湖向来很美,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巢湖成了一张旅游名片,吸引了不少游客。
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不断积聚的污染负荷远超出了巢湖自身的承载能力,湖区富营养化状况逐步加剧,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曾被列为全国重点防治的“三河三湖”之一。
巢湖中庙夕照,远处的姥山若隐若现。人民网 张俊摄
绿头鸭掠过水面,鱼虾漫游浅底,芦苇遍布岸滩……如今再站到巢湖岸边,已经上岸搞起蔬菜大棚的老沈不由地感叹:“这是巢湖久违的清新感。”
要知道,在他的记忆里,早些年一到蓝藻爆发的时候,出湖打渔不仅受影响,还困扰着沿岸的居民。
2012年,巢湖开始实施环生态保护与修复,目前,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投资390亿元,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国宝东方白鹳重现巢湖。钱茂松摄
治理水污染,根子在岸上。
“治理工作启动以来,我们把截污当作头号工程。目前已建成2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达292万吨。”巢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治理因地制宜,首先在“截污控源”上下功夫。
同时,试点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项目,在庐江县白石天河、兆河等流域开展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设,日处理规模8432吨。
治湖先治河。
为了推动一河清水入巢湖,近年来,巢湖管理局持续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南淝河、兆河等入湖河道及支流52条,合计长度820km,建设内容主要为入湖河道防洪治理、河道清淤护岸、环湖防洪大堤(154km)加固等,改善河流水环境状况。
国宝东方白鹳重现巢湖。钱茂松摄
生态修复与恢复是巢湖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也是还巢湖绿水青山的重要载体。
通过持续加速生态环境修复,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环湖十大湿地已建成9个,累计修复恢复湿地6.2万亩。尤其近两年来,环巢湖周边及环湖沿线累计完成营造林10.46万亩,构建环湖生态屏障。
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以来,在巢湖流域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城镇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承载压力下,巢湖国控断面考核全面达标,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湿地面积恢复较快,蓝藻水华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国控断面年度水质达到考核要求比例由2012年的27.3%提高到2020年的100%。
若非一番大治理,哪得湖水清如许?
过去湖上打渔为生的老沈,如今上岸种起了蔬菜。人民网 李希蒙摄
过去打渔为生的老沈,如今上岸当起了种植户。伴水而居的他,这几年亲眼见证了巢湖的变化。
人水相亲的巢湖,往大了说,算的是一笔生态账、民生账,但对于老沈来说,算的则是一笔经济账:环境好了,游客多了,地里种出来的蔬菜,自然不愁卖。因为他懂得,只有守护好,才能发展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