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蕪湖,起飛”“蚌埠住了”,這些網絡熱詞是如何破圈的?

2022年02月23日14:56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前有“蕪湖,起飛!”,后有“蚌埠住了!”,隨著兩個網絡熱詞迅猛火爆全網,安徽蕪湖、蚌埠兩座城市幾乎在一夜之間“破圈”。

這不僅是網絡語言中值得關注的現象,也讓人窺見時代面貌的一個側面。或許還可以更進一步思考,一座城市如何借助網絡熱詞的“破圈”,打造城市的網絡形象,助力城市形象提級,借此將城市資源“捧出道”。

“蕪湖,起飛!”來源於網絡直播間,是“嗚呼,起飛!”的諧音,原是兩名主播在直播時喊的口號。因其中一名主播是蕪湖人,傳著傳著,就成了“蕪湖,起飛!”

“蚌埠住了!”則來源於彈幕文化,是“繃不住了”的諧音,用來形容自己情感上受到了較大沖擊,繃不住了要哭、要笑。搭配“一顆流汗黃豆”的表情包,這個詞幾乎適用於任何情緒迸發的場景。

其實,不管從什麼領域產出,這兩個新詞擴散開來,從小眾抵達大眾,安徽蕪湖、蚌埠這兩座城市被推向了更多人的視野。

如滿屏的“蚌埠住了!”,給蚌埠帶來極大的知名度。“蚌埠住了!”火爆之前,搜索引擎上對蚌埠兩字讀音的搜索還挺多,現在在互聯網上隻要一說蚌埠,對方往往能立馬回上一句“蚌埠住了”。

當下,兩個熱詞的影響力仍在繼續擴大。相關熱詞迅速被城市主政者所關注,不僅欣然接納了這個突如其來的“代言人”,而且正視以“網絡熱詞”為代表的網絡文化的廣泛影響力。

前不久,蕪湖第十九場暢聊早餐會,邀請了“蕪湖,起飛!”的創造者之一——“大司馬”出席。“蕪湖大司馬被蕪湖市委書記接見”,這條當地電視台的時政新聞被搬上了網絡,點擊量破千萬。一條普通的政務信息,卻有如此驚人的網絡傳播力,這讓蕪湖市委書記單向前“驚訝”,並在多個場合與同事探討這個現象。他在安徽師范大學上“新學期公開課”時說:“伴隨著‘蕪湖起飛’出圈,蕪湖也成為了新晉的‘網紅城市’。”

與此同時,“蚌埠住了!”已經通過互聯網向更廣的范圍傳播,諸多網民開始討論“蚌埠住了”用英語怎麼說,並先后給出十余種翻譯方法。

當然,互聯網創造的“蕪湖”“蚌埠”熱詞與現實中的“蕪湖”“蚌埠”不能混為一談,但借助於兩個熱詞霸屏的熱潮,發掘、推銷當地的比較優勢、企業、美食、景點等,塑造當地的城市網絡形象、提升城市能級,才是應有之義。

從這個角度觀察,期待更多的城市干事創業的熱情“蚌埠住了!”,期待更多的城市“蕪湖,起飛!”。(李家林)

(責編:劉穎、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