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活水潤灣沚

汪瑞華

2021年06月12日11:08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早在宋朝時期,詩人朱熹就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和進步。

千百年后的灣沚區,一江串四湖,讓朱熹筆下源頭活水的哲理,得以復現。

水是灣沚的經脈,灣沚因水而生動。

在灣沚區,一條青弋江,串起了東湖、南湖、汪溪湖和羅福湖。不僅如此,這裡還擁有河流20條,10畝以上溝渠1837道、塘壩5648口,單從這組數據上,就足以看出,灣沚區水資源不是一般的充沛,城中有水、城外也有水。

清晨的東湖公園。人民網 汪瑞華攝

清晨,漫步於城區東湖沿岸,隻見碧波蕩漾、波光瀲灩。憑欄靜觀,岸邊綠草茵茵、柳樹搖曳。恰逢周末,不時能夠見到行人踏著彩色步道環湖而行,享受閑暇。

近年來,灣沚區傾力打造“水美鄉村、美在心裡”水系治理品牌,如今東湖這樣城水相依、人水和諧的場景隨處可見。

初夏的陶辛鎮百鳥灘,在水系連通之后,萬物生發,美不勝收,綠色植被環抱著清澈如碧的青安江,令人心曠神怡。置身岸邊,迎著清涼拂面的微風,聽著嘰喳歡悅的鳥鳴,好不愜意。

“眼下,滿塘的荷花競相綻放,這裡也迎來了一年中顏值最高的季節。”陶辛鎮黨委書記王曉妹邊走邊介紹。

陶辛鎮已經形成了集荷花種植、觀賞、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業鏈。人民網 張俊攝

陶辛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十縱十橫的水系,串起了家家戶戶。在這裡,因為豐沛的水域資源,家家有舟,戶戶臨水,在過去交通路網並不發達的時候,老百姓的出行就靠劃著小船。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2017年,陶辛鎮開始興種荷花,從最初的零星散戶,到如今的成片規模,目前已擁有種植面積2萬余畝。在王曉妹看來,種植荷花除了能夠帶來效益之外,關鍵是能起到淨化水質的效果,對環境保護和水生態調節都有好處。

“這在過去都是些低窪地和廢棄的水塘,現在完全看不出原來的樣子。”順著王曉妹手指的方向,不遠處,一群鳥兒正在你追我趕展翅飛翔,“以前這裡叫北鳥灘,因為水環境治理生態變好了,成群的鳥兒飛了回來,所以現在更名為百鳥灘。”

百鳥灘如今已經成為市民周末休閑的打卡地。人民網 汪瑞華攝

如今的百鳥灘,回來的不僅是鳥兒,就連過去長期在外務工的村民,也回到家鄉重拾舊業,“環境好了,游客多了,在家門口掙錢,總比在外頭漂著要強。”

幾公裡外的張社村,隨著小微水系綜合治理工程的完工,天藍、水碧、地綠的嶄新形象,正在青弋江畔醉人呈現。

站在新修的淡水貝類生態基地旁,近看花木蔥蘢,遠眺水波蕩漾……該基地自竣工以來,承擔了一部分村民的生活污水和137畝水面的生態修復任務。

要知道,放在過去,這裡是垃圾遍地、雜草叢生,河水污濁不堪,即便村民們生活在水邊,也寧可親水不見水,有的甚至還專門搭建簡易棚把家門口的水塘遮擋起來。為啥?眼不見心不煩。

改變源自村裡的水系治理。新建提水泵站、倒虹吸、堰壩和橋梁,採取調水、抬水、蓄水、留水等措施,恢復了溝塘、河湖、濕地等各類水體的自然連通。

不僅如此,當地還專門通過淡水貝類基地新修了九口生態池塘,讓水清起來、活起來、用起來。“經過檢測,從基地淨化后的水質能夠達到Ⅲ類標准。”

如今的張社村,一幅“碧水繞村村如畫,一步一景景醉人”的生態畫卷正徐徐展現,也成了市民周末休閑的打卡地。

“水系連通,連通的是水系,暢通的是河湖,改善的是環境。”灣沚區區長李國柱由衷地說,水活了,活的是生態、活的是經濟、活的也是民生,要把水系治理工程變成生態工程、惠民工程,真正讓水系惠民、潤澤萬家。

(責編:范曉琳、張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