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五朵·安徽紅

基因紅丨安徽淮北:73載接力守護舊址 小李家閃耀紅色初心

楊賽君

2021年05月07日06:32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一句囑托,延續了73年。

無論刮風還是下雨,73歲的李華鬆老人每天都會准時來到自己的老家——位於淮北濉溪縣韓村鎮淮海村小李家的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每個房間巡視一遍后,他開始打掃房內的衛生。首長使用過的防風煤油燈、桌子板凳,李華鬆都要仔細擦一遍。“守護好總前委舊址,這是祖輩的叮嚀和囑咐,更是我心裡的事兒,不擦一遍心裡不踏實啊。”

1948年,淮海戰役以氣吞山河之勢全面爆發,主戰場之一就在安徽境內的皖北大地。1948年11月23日,淮海戰役總前委指揮部由淮北臨渙遷至韓村鎮淮海村李華鬆的祖屋。正是在李華鬆的家中,總前委們運籌帷幄,指揮圍殲黃維兵團,阻擊南北援敵,並為下一步全殲杜聿明集團奠定了堅實基礎。

73年來,李華鬆家庭三代人始終呵護著這座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舊宅。李華鬆每天堅持打掃舊址,清除雜草、排查隱患,還義務擔當歷史講解員,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播員。 

李華鬆老人正在講述革命年代的故事。人民網 王銳攝

祖孫三代接力守護舊址

在當地村民心中,李華鬆生長在一個英雄家庭。他的祖父李志本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就從事中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伯父李光林於1940年3月在西北王六子戰役中與日寇作戰犧牲﹔父親李光者用太平車往雙堆集前線送糧草物資,多次從雙堆集抬擔架,搶救傷病員……

雖然總前委駐扎在李華鬆家的日子隻有38天,但從此這個小院就成了這個家庭的驕傲。從李華鬆記事時起,家裡的長輩們就經常給他講淮海戰役的事情,講首長們指揮戰斗的經歷,講村民們支援解放軍的感人事跡。從那時起,這座房子就成為了李華鬆的驕傲和永遠的牽挂。

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小李家。人民網 王銳攝

1980年5月,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被批准為安徽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列入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之一。這讓李華鬆無比欣喜,更感受到沉甸甸的責任。 

“淮海戰役歷時兩個多月,淮海戰役總前委從成立到結束共55天,而總前委駐扎在小李家的時間就長達38天。可以說,正是這38天,讓平凡的小李家從一個皖北小村成為了淮海戰役一個重要的歷史見証。”李華鬆介紹,淮海戰役勝利之后,他們祖孫三代接力守護,從祖父到父親再到自己,從每日打掃、修補文物,再到舉家搬走妥善保護,盡心盡力,延續傳承。

“小院是我們祖孫幾代人的精神聖地。我從祖父和父親手上接過接力棒,等我老了,我要把接力棒繼續交給子孫后代,一代代人永遠傳承下去,守護好這座老宅,守護好傳承好發揚好淮海戰役的偉大精神。” 說到這,李華鬆的眼神中透出自信和堅毅。

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小李家門前的雕像。人民網 王銳攝

傳承歷史 感恩生活

說起那段波瀾壯闊的戰爭,李華鬆有太多的話要表達。作為義務講解員,他的心中一直有個夢想,那便是接過父輩的接力棒,做好傳承者,讓更多后代了解歷史,感恩生活。

李華鬆經常會記起父親在世時給他講的一段經歷。那是雙墩戰場戰事最為緊張的關鍵時期,李華鬆的父親當年22歲,和村民一起,幫助轉運戰場上負傷的戰士到位於100多裡之外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醫院治療。“當時條件艱苦,轉運傷者全靠擔架抬,父親他們六個人一小組,輪流抬,大步走,眼見著還有10裡路就要到醫院了,擔架上的戰士還是沒能堅持到最后,犧牲在途中。這件事情對我父親觸動很大,我們現在的好日子真的來之不易啊!就是有著這些英勇的戰士,前赴后繼、不怕犧牲,才有了我們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每當說起這段歷史,李華鬆都忍不住流下眼淚。

小李家內陳設的文物。人民網 王銳攝

如今,老屋門前思源井裡的井水依然甘甜,門外村頭的柳樹又抽出新芽,迎風招展,一派綠意盎然。

“這是希望,也是思念,感謝當年那些為了我們拼死的戰士,現在我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如果他們也能看到這一幕,該多好啊。”李華鬆感慨道。

作為主戰場之一,淮北在淮海戰役中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視。尤其是濉溪縣,是安徽省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進程中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遺址,包括黨的重要機構舊址、黨史人物故居、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等共計186處。這些革命遺址與遺跡是最好的歷史見証,是寶貴的紅色文化財富。

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在淮北大地上,掀起了傳承紅色基因,學習黨史的熱潮。

近年來,淮北市大力打造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和淮海戰役總前委指揮部舊址文昌宮、小李庄“紅色旅游”景點,有力地促進了紅色文化與紅色旅游的融合發展。據淮北市濉溪縣副縣長馬明介紹,目前,濉溪縣創新黨史學習教育方式,深入挖掘鄉土紅色資源,將黨史學習教育和傳承紅色精神相結合,紅色旅游讓廣大黨員干部寓教於游,身臨其境學黨史,滌蕩靈魂悟初心,逐夢奮斗新征程。 

(責編:關飛、張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