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物講好安徽故事

2020年08月22日07:35  來源:安徽日報
 

  游客在安徽博物院觀展。 (資料照片) 記者 許昊 攝

  近日,我省推薦上報的3個展覽入選國家文物局向社會推介100項2020年“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其中“決勝——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展入選20項重點推介展覽——

  當前,博物館迎來最好的時代,從“以藏品為中心”到“以觀眾為中心”的策劃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近期,我省推薦上報的3個展覽入選國家文物局向社會推介100項2020年“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這三個展覽分別是由安徽博物院推介的“決勝——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皖樂徽聲——安徽音樂戲曲文物展”和蚌埠博物館推介的“七千年前的微笑——雙墩文化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專題展”,其中“決勝——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展入選20項重點推介展覽。這些精心策劃的主題展覽,結合博物館的社會價值導向與觀眾文化需求,在展覽實踐中嘗試了多方面的創新。

  回應時代熱點 講好地域特色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安徽博物院推出“決勝——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展,是對這一時代熱點的積極回應。 “安徽3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3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應該被銘記,應該展示給人民群眾看。但博物館現有研究和展品暫時有所缺乏,這就需要策展人員搜集整理大量安徽脫貧攻堅素材。 ”據安徽博物院“決勝——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策展人王夢迪介紹,該展是省文化和旅游廳年度重點項目之一,由安徽博物院承辦。展覽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主題,立足於安徽,將通過文物、文獻、圖片、多媒體演示、互動體驗項目等方式,真實展現安徽奮力脫貧、實現全面小康的歷史進程和奮斗故事。由於疫情的原因,原定的展覽日期推后,目前該展正處於緊張的籌備階段,計劃於今年底與觀眾見面。

  “皖樂徽聲——安徽音樂戲曲文物展”在內容上頗具安徽特色,於去年12月20日至今年5月20日在國家大劇院展出。展覽由省文化和旅游廳、國家大劇院共同主辦,安徽博物院承辦。安徽博物院保管部副主任姜岱品介紹,作為首個以安徽音樂戲曲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原創展覽,薈萃了安徽博物院及省內外三十余家文博單位珍藏的音樂、戲曲文物精品,回顧了江淮大地樂舞文化的先聲肇音,重現儺戲、目連戲、徽州戲曲、鳳陽花鼓、黃梅戲等安徽主要傳統戲曲藝術的發展變遷,彰顯安徽地方戲曲文化在推動我國戲曲藝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淮水湯湯,涂山蒼蒼,蚌埠地區溝通南北,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文化,本次入選的主題展覽中,蚌埠市博物館申報的“七千年前的微笑——雙墩文化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專題展”是其中之一。據該館保管部主任陳卓介紹,這個展覽是館裡的常設專題展,從2018年10月策劃展覽,去年的博物館日即5月18日開展至今。本場展覽以新石器時代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為專題,講述了新石器時期蚌埠地區人類生活圖景、審美觀念、思想表達與自身認知。該展覽分為“安土敦仁——陶塑的燒制與美學表現”“畫為心聲——文物中的雕題與紋面” “初民思遠——早期的女性形象”三個部分,以制作工藝、美學表現、雕題紋面的社會學內涵以及其性別探討展開,幾個體系互相銜接,形成一個展覽整體,展示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的獨特魅力,彰顯蚌埠悠久的歷史文化。

  創新策展理念 深挖文物內涵

  宏大而抽象的展覽,如何做到既主題突出,又生動有趣、深入淺出?王夢迪介紹,“決勝——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展將從兩個方面進行展示,一是以小見大,通過真實的人物,包括脫貧群眾、幫扶干部以及眾多的參與者,和來自一線的真實故事,展示出安徽在脫貧攻堅戰役中取得的顯著成效、實踐創新與典型經驗。二是以簡述繁,用三種手段呈現給觀眾。首先用圖解等方式解讀政策,二是通過實物展品、影像資料、人物故事等展示政策的落實,最后用形式多樣的展陳手段來提升觀眾的觀展體驗,講好老百姓能看得懂、看得明白的偉業故事。

  戲曲文化歷史悠久,文化遺存多樣,既有實物遺存,也富有非物質文化屬性。為了全面反映安徽音樂戲曲文化的特點和內涵,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姜岱品介紹,“皖樂徽聲——安徽音樂戲曲文物展”策展團隊依托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在省內外遴選組織展品,涉及省市縣文博、劇團、檔案館、圖書館等多個行業30余家單位。另外,策展團隊根據展覽需要,組織征集、借用了一批戲曲服飾、道具、曲本等民間藏品。這些實物資料頗具地域文化特征,生活氣息濃厚,可以有效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產生共情。

  事實上,他們在展覽期間也發現一個現象: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斑斕的戲服、靈動的道具,更能引起觀眾的關注和喜愛。同時,策展團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部門、演藝機構、民間演出團體等開展合作,選取了大量影像、圖片、實物等,作為輔助展品應用在展覽之中。 “我們將儺事活動的儀仗在展廳中配合影像資料進行場景復原,讓觀眾能夠切身感受傳統文化的歷史痕跡﹔結合演出劇目展示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演出時穿戴的真金繡蟒袍玉帶、點翠頭面等,更加全面地呈現傳統戲曲的豐富內涵和傳承發展,增加了與觀眾的互動空間,讓他們在更感興趣的同時,對於安徽戲曲也有了相對深入的了解。 ”姜岱品說。

  借助科技手段 盤活文化資源

  “皖樂徽聲——安徽音樂戲曲文物展”的實體展覽目前已經撤展,但是沒關系,VR虛擬展廳可以帶你繼續參觀。通過安徽博物院微信公眾號,觀眾可以進入VR展廳,動動手指,同樣可以“移步換景”,細節之處都能看得清楚,可能比現場觀摩還清楚。

  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數字化技術被應用於博物館展陳中,線上展覽並非今年的獨創,近年來,博物館積累了大量的數字文物成果。由於疫情防控的原因,今年的線上展覽的進程提速,內容更豐富、技術手段更多樣。姜岱品介紹,以“皖樂徽聲——安徽音樂戲曲文物展”為例,除了常規的布展方式,他們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休寧縣“餘慶堂”古戲台按照10:1的縮微比例搬進了展廳,古戲台雕飾華麗,演出功能完善,教化與娛樂功能相輔相成,是地域文化的重要體現,這樣一座“戲台”立於展廳中,給參觀者帶來的視覺震撼不言而喻。

  陳卓介紹,“七千年前的微笑——雙墩文化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專題展”雖然展示是的是比較久遠的歷史,但由於展品自帶“親和力”和“話題度”,為此他們館引入了自助導覽系統、3D魔牆等多種高科技手段,將文物更清晰、更立體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增加觀眾參觀的趣味性和參與性,使觀眾“足不出戶”即可全面了解和欣賞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前不久該館還配合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組制作了《神秘的雙墩遺址》紀錄片,已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播出。疫情期間,他們還在騰訊平台雲游展廳向廣大市民直播,同時以抖音的形式制作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短視頻,在手機客戶端傳播,獲得了更多關注。

  業內人士認為,時代在變,文化傳播的方式也在變,博物館展覽正在發揮自身優勢,以實物作為主體,增強展覽的敘事表達能力,讓觀眾在學識與情感、觀念和行為上得到更多滿足和體驗。同時,以展覽帶動不同行業、不同類型文化資源的展示利用,有利於促進相關資源的優勢互補,推動系統性的研究和保護工作,並最終實現讓寶貴的文化遺產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深厚滋養的真正目的。(記者 徐志純 晉文婧)

(責編:黃艷、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