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那瓶老名酒,古井貢酒第六代來了

2020年07月24日10:12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對白酒共進行過五次的評比,但意義較為深遠、影響力較大的中國名酒,是第二屆1963年評選出的八大名酒,也就是人們熟悉的“老八大名酒”。

老酒,意味著時間的味道,也是永恆的技藝。

今天,古井貢酒·第六代再次榮耀亮相,打造老百姓喝得起的中國名酒,作為老名酒復興戰略核心產品,第六代古井貢酒還是那個熟悉的“色清如水晶,香純似幽蘭”。

(1963年,古井貢酒榮獲第二屆全國評酒會名酒金獎)

(1979年,古井貢酒榮獲第三屆全國評酒會全國名酒)

(1984年,古井貢酒榮獲第四屆全國評酒會名酒金獎)

(1989年,古井貢酒榮獲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名酒金獎)

1963年的“老八大”

1963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

而酒業的“現代化建設”也是從那時起,為了提高白酒的產量和質量,當時輕工業部牽頭在白酒行業進行了兩大戰略部署:一是組織全國名酒評比,二是展開白酒技術試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助力與中國白酒產業技術革新與品質提升的第二屆名酒評比開始了,同時出現的還有被行業視為品質“守門人”的白酒國家評委們。因為1979年第三屆國家名酒評比也是八個品牌,所以1963年這一屆就被行業稱之為“老八大”。

當時的評酒實況,被一位參與評酒會的《大公報》記者描述:“工作人員將196種酒樣分類密碼編號。……每一個玻璃杯上除了標明阿拉伯數字號碼外,沒有任何識別記號。評酒期間,評酒委員們隻能就酒論酒。”當時所有的評委都是盲評,確保大家要把中國最好的酒評選出來,要求每個評委“不得互相交換意見和互相觀看品評結果”﹔“保証充分休息和不吃有礙味覺的食品”……

曾經主持1963年國家名酒評比的周恆剛老先生生前回憶說:“我國一共有五次評酒會,從第一屆到第四屆,都是由我主持。古井貢酒是第二屆參加的質量相當不錯。當時是在北京東單北京軍區招待所裡舉行的,封閉式的……應該說這第二屆評酒,才是中國酒的真正評比。”

據古井貢酒老廠長聶廣榮回憶,“1963年評酒,評酒時你根本不知道,有時來廠裡取樣,有時就從市場上拿,省裡評上前三名,才能出席國家的評比。”

正是在1963年,評委們一致認為,古井貢酒“色清如水晶,香純似幽蘭,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經久不息。”

1800多年皇室貢酒的“不間斷”

1800多年來,亳州一代代的釀酒師傅們傳承“九醞酒法”,釀酒之盛在宋代曾上繳“酒課(稅)十萬貫”,至民國時有糟坊近百家。到了1959年,集亳州釀酒工藝與歷史偉業之大成,在當地最大酒坊——公興槽坊基礎上改建成立了古井酒廠(今安徽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

32名職工,122條發酵池,一口鍋甑,開始了古井貢酒的“艱難歲月”。

到了這年的秋天,當時的亳縣縣委工作檢查組到減店酒廠檢查工作,偶爾品嘗到酒廠生產的一種散酒,品質非常好。詢問后方知,原是“公興槽坊”的老工人利用釀酒之機,私下在明代老發酵池裡投了幾百斤高粱,試釀而得。而在安徽省輕工業廳專業評酒家的品評后認為,“此酒風味獨特,入口綿柔,落口甜淳,回味悠長,國內少見”。

廳裡很快派人專程赴亳縣減店酒廠,並門撥款10萬元,並下發通知:“亳縣古井酒廠所生產的高粱大曲,經省領導研究決定,命名為古井貢酒。”

2020年的“第六代”

傳世老名酒,自然是經典老味道。

第六代古井貢酒的上市意味著老名酒的傳承與創新,匠心與使命,也是繼年份原漿之外古井集團意圖打造的新戰略大單品。

“香純似幽蘭”的老味道是源自其傳承至今的“老五甑”釀酒工藝,所謂“老五甑”,是指窖池內的發酵材料加上新的原料分成五甑,在每一個甑內同時進行蒸餾和蒸煮糊化。古井貢酒老五甑工藝嚴格遵循“小糠小水,高酸度,大底醅,兩頭丟糟,兩頭留醅”的工藝標准。

“老五甑”其實只是第六代古井貢酒擁有的“四老”之一,還有老產區,釀酒車間正是當年獲獎時的原產區,現在叫做“古井貢酒生態釀造公園產區”﹔還有這裡的老窖池,在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老窖池發酵,確保品質如一﹔最后還有老釀酒工人,釀酒師傅們都有多年釀酒經驗。

“四老”之外,對第六代古井貢酒來說,其實還有“一新”,歷久彌新的升級產品,背后是不斷創新的品質追求。其面向大眾自飲、節日走親訪友送禮消費的產品定位則凸顯了古井貢酒的價值回歸,“讓名酒回歸大眾”也是古井貢酒不變的品牌訴求。

全國招商咨詢熱線:

邵經理   手機:18019569132

林經理   手機:18298007702 

(責編:黃艷、金蕾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