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書院 | 記錄這片溫暖而親切的土地,《江淮八記》出版

2020年07月13日16:32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他寫《桃花潭記》,先寫高中畢業時和四個同學約好去拍合影,在那個年代拍下的黑白照片的上面,時興寫字留念,寫什麼呢?一位同學脫口而出,“桃花潭水” ﹔他寫量子,先寫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感應”,把枯燥的量子和人類情感糾纏起來﹔他不是安徽人,安徽卻是他走過最多的地方﹔他來安徽不過五年,卻對安徽的歷史人文如數家珍——他寫的那些關於安徽的大文化散文,讓江淮大地更加立體生動、更加深厚磅礡。他愛這裡的山水、村庄、聲音和味道。他說,身在安徽,因為美好,因為緣分,確實有一種願薦枕席的沖動與感動。

新安書院 | 記錄這片溫暖而親切的土地,斯雄攜《江淮八記》出版

《江淮八記》封面圖(安徽文藝出版社 2020年3月出版)

“要做出一些經得住‘擱’的東西”

斯雄198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工作簡歷很簡單,隻有一行字:“分配到人民日報社工作至今”。

新安書院 | 記錄這片溫暖而親切的土地,斯雄攜《江淮八記》出版

斯雄正在接受《安徽畫報》專訪

在派駐香港工作期間,著有《盛開的紫荊花——一個內地記者眼中的香港》《香港回歸十年志(2003年卷)》﹔曾負責人民日報軍事報道,兩赴南沙群島,出版國內唯一一本反映中國南海駐兵實錄專著《南海探秘》。

2015年6月1日,他調任人民日報社安徽分社社長,很快走遍全省16個地市。整版報道《滁州 兩任市委書記落馬之后》《黃梅戲 走在窄窄的田埂上》發出之后,總覺得有些不甘心,“還有那麼多題材素材激蕩著我,還有好多思緒情感要表達、要傳遞”。於是三年之后,他推出游記散文集《徽州八記》﹔時隔兩年之后,續篇《江淮八記》出版,再次表達他對生活五年有加的江淮大地一片深情。

新安書院 | 記錄這片溫暖而親切的土地,斯雄攜《江淮八記》出版

斯雄採訪當今黃梅戲領軍人物、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韓再芬

斯雄說,“新聞是易碎品,還是應該寫一點兒報紙新聞之外的文字,就像做菜一樣,要做出一些經得住‘擱’的東西。”

與安徽有一種似曾相識、久別重逢之感

斯雄是湖北人,為何對安徽情有獨鐘?他笑說,前段時間手機上曾有一個小程序,可以檢測到一個人去過 31 個省區市的多少地市。結果顯示,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安徽,所有地市全部跑遍了,第二是西藏,第三是山東,第四是新疆,之后才是他的家鄉湖北。

新安書院 | 記錄這片溫暖而親切的土地,斯雄攜《江淮八記》出版

斯雄在宣紙廠學習撈紙

在他的家鄉洪湖,很多船民是安徽人,都是很勤勞的漁民。“我2007年第一次去西遞宏村,了解到很多徽商的故事,看到西遞的很多房子,本來是有棱角的,但為了方便他人在屋檐下行走,就將那個角去掉了。我覺得安徽人非常善於融合,在做人做事時會‘作退一步想’,包括桐城六尺巷的文化也說明了這一點。安徽人給我的印象是:‘隱忍與狡黠,睿智與務實’。”

新安書院 | 記錄這片溫暖而親切的土地,斯雄攜《江淮八記》出版

斯雄在銅陵冬瓜山銅礦採訪

安徽是一個中部省份,從地理上來講,“不東不西”“不南不北”“左右逢源”,“這讓安徽有一種包容開放的氣質。安徽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確實是一個文化大省。作為湖北人,我和安徽有種說不出的緣分。宗族譜牒載明,先世於唐時徙居歙縣黃墩。從北京到安徽工作后,無論走到哪裡,總有一種似曾相識、久別重逢的親近與愉悅。”

文本脈絡清晰、格局大開大合

《江淮八記》是《徽州八記》的姊妹篇,創作時,作者最看重的是“唯一性”,“雖然是寫物,但是一定是安徽唯一、中國唯一、世界唯一。”

新安書院 | 記錄這片溫暖而親切的土地,斯雄攜《江淮八記》出版

斯雄素描像

《江淮八記》將歷史文化用故事的形式勾勒出來,脈絡清晰,通俗易懂,格局大開大合,切片式反映江淮大地的風貌。作者不但追求文學性,還講究科學嚴謹。在寫量子糾纏時,作為文科生,他特意從網上購買了一本專業教材《通信保密技術》反復研讀,可仍一知半解。《量子糾纏記》成稿后,斯雄邀請量子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修改審定。科學家的專業和嚴謹,讓這篇散文在美學價值之外,增添了科普價值。

新安書院 | 記錄這片溫暖而親切的土地,斯雄攜《江淮八記》出版

新安書院 | 記錄這片溫暖而親切的土地,斯雄攜《江淮八記》出版

新安書院 | 記錄這片溫暖而親切的土地,斯雄攜《江淮八記》出版

斯雄著作

在尋訪的過程中,最讓斯雄覺得觸動的是淠史杭工程。“在 1952年當時的物質條件下,難以想象完全靠人工、甚至用泥土做成大壩,這是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的。我覺得任何東西都是有使用壽命的,他們(龍河口水庫工作人員)說,已就大壩風險問題做過檢測,得出的結果是反而比過去更堅固、牢固了。”斯雄說,“前些年宣傳河北承德塞罕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板,我就在想,其實淠史杭不僅是非常偉大的水利工程,整個灌區也是非常了不起的生態文明建設樣板,值得大力宣傳。包括芍陂(今名‘安豐塘’),應該是中國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所以,我還得不停地寫下去。”

獨一無二的融媒體產品

和《徽州八記》一樣,《江淮八記》也是安徽出版集團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一部融媒體游記散文集。除每一記都配有微視頻外,還邀請業界專業朗誦大咖來朗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王大民先生、賈際先生、小曾女士、劉靜女士、姚科先生,央視彭坤女士,安徽廣播電視台聞罡先生,合肥廣播電視台馬騰女士,先后朗讀《江淮八記》的篇章。朗讀版以二維碼形式附在書中,掃碼即可得到視聽享受。另外,還引入合肥廣播電視台和科大訊飛聯手打造的AI合成主播馬曉騰,隻要輸入文本內容,馬曉騰就能像馬騰一樣,以真人版自然的形象、語音流暢地朗讀。

新安書院 | 記錄這片溫暖而親切的土地,斯雄攜《江淮八記》出版

斯雄在新書發布會上簽名

這本書是“安徽最好的外宣產品”,也會成為“一億 + 的融媒體書”。《構樹扶貧記》推出后,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扶貧辦專門派員到霍邱調研,對這種以龍頭企業帶動構樹扶貧產業的模式和成效,給予肯定。《安茶續香記》推出后,讓很多人知道安徽除了猴魁、瓜片、祁紅之外,還有很多口味獨特但不知名的茶葉,續香后的安茶,又在續寫鄉村振興的新傳奇。

作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皖韻八記》正在創作之中,安徽人文風物,將繼續在斯雄的書中不斷呈現。斯雄在《江淮八記》的后記中寫道,“太多太多的人、情、事,值得我去感恩。可嘆無以為報,唯有繼續努力,心無旁騖似明鏡,不負‘江淮’不負卿。”(來源:安徽畫報)

(責編:金蕾欣、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