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合肥】千年底蘊“邂逅”現代文明——昔日“懶王廟”今成網紅公園

2020年07月10日08:37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簡稱廬,古稱廬州、廬陽,曾為揚州、合州、南豫州、廬州、德勝軍、淮南西路等治所,有“江南唇齒,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稱,歷為江淮地區行政軍事首府。如今,合肥正在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高地、國內具有領先優勢的數字經濟高地、內陸開放新高地、優質優良宜居宜業的生態高地。合肥有很多著名“網紅”文化打卡地,它們不僅有著高顏值的美景,還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當千年底蘊“邂逅”現代文明,會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合肥不但山水風光秀麗,

歷史文化底蘊也十分豐厚。

行走在如火如荼開發與建設中的這片熱土,

俯拾之間,皆是令人驚嘆的歷史。

如今全市上下正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

釋放出了千年廬州的文化底蘊。

 

 

○懶王廟 方華 攝

 

在巢湖中廟和花塘河之間臨湖的王家嘴上,有一古社廟。社廟是民間俗傳的土地神祇居住的地方。可不要小看了這座似乎到處都有的土地廟,此廟可是環巢湖周邊最大的土地廟。

王家嘴社廟廟堂約10平方米、堂前院落約10平方米。社廟建在王家嘴村東一土崗上,坐北朝南,面向浩淼的巢湖,廟雖不宏大,卻顯出些氣勢。

明洪武年間,有王姓三兄弟從江西瓦屑壩遷徙到此定居,家族漸繁衍興旺,於是建此社廟,祭拜土地神靈,感謝一方水土。

社廟具體建於何年代,目前還無詳細考証。隻見院門門楣上方白底黑字手書篆體“古社廟”三個大字﹔廟堂內東側牆壁下方,鑲嵌的一塊保存完好的古石碑,散發出歷史的真實信息:碑首銘文標題“重修古社廟碑記”,整版文字雕刻清晰如昨,正文詳細記載了先民們如何集資修繕此廟的過程,以及捐款人的名單、金額,落款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據此記載,重修距今也已有201年。

據王家嘴村王氏后代回憶,1998年,政府出資對此廟再次進行維修,后村民出資修塑像和院門,形成今天王家嘴社廟的氣象。

○懶園

 

王家嘴社廟又被當地人稱作“懶王廟”,相傳,上世紀60年代初,王家嘴村有一好吃懶做之人,娶一外地女,生4子。因老屋坍塌無處居住,便一家搬在廟中生活。然而,搬到廟中沒有多少年,4個兒子及懶人自己便先后因病、因災死去,剩下懶人妻子一人也投往他村。由此,王家嘴古社廟又被稱為“懶王廟”。

王家嘴社廟見証了一個家族幾百年的歷史變遷,它將有幸再見証巢湖半島這方靈秀之地更加燦爛美好的未來。如今,一座被稱為“懶園”的雲水灣公園成了游人觀賞巢湖美景競相打卡的“網紅”之地。“懶園”因園中的“懶王廟”而得名,它毗鄰八百裡巢湖,一年四季空氣清新,樹木蔥蘢,鳥語花香,大片的草地如同綠毯一樣鋪在地面,儼然成為一座天然“氧吧”公園,被譽為“合肥小三亞”。

來源:文藝合肥

(責編:郭宇、關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