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小康看安徽”系列報道

宣城市宣州區:黨員聚在第一線 群眾富在產業鏈

汪瑞華 李希蒙

2020年05月13日11:23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黨員發動不起來,脫貧致富的‘馬達’就轉不開。”這是宣城市宣州區水陽鎮黨委副書記宮德勇的最大感受。

2018年以來,水陽鎮以“抓黨建、強發展、促脫貧”為主線,通過精准扶貧與基層黨建“雙推進”,讓緊挨水陽江畔的水陽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日前,記者來到宣州區水陽鎮,切實感受到開展“黨建+”給這裡帶來的變化——老百姓脫貧增收了、基層黨組織建強了、黨群關系更緊密了。

吳峰(右)和老凌在塘口查看龍蝦長勢。李希蒙攝

黨員結對貧困戶 脫貧致富有門路

今年58歲的凌德利,因老伴兒患有精神殘疾,加上自己又上了年紀,2014年被識別為水陽鎮光明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刨去家中僅有的4分薄田,種點玉米、打份零工,幾乎就成了老凌全家的經濟來源,日子過得緊巴巴。

“結上好‘對子’,有了‘主心骨’,脫貧致富不再愁。”跟過去為生計所困不同,時過立夏,正在巡塘的老凌,話語裡流露出的是脫貧后日子越過越好的信心。

2018年,為進一步強化基層組織建設,水陽鎮在全鎮上下開展“黨員包保貧困戶、支部聯系村民組”活動。“把黨員集聚起來,讓組織活躍起來,這樣既能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又能激活農村黨建的‘一池春水’。”宮德勇如是說。

在光明村,30名黨員主動與56名貧困戶家庭結成幫扶對子,就這樣,黨員吳峰和老凌的關系越走越近,不再只是同村村民,更是師傅與徒弟,也是龍蝦養殖的合作伙伴。

在村裡頭小有名氣的吳峰,種過地、當過兵、務過工,如今,是光明村的龍蝦養殖大戶,也是村裡的黨員致富能手。

“當初也沒想那麼多,因為是隔壁鄰居,就和‘二叔’結起了對子,忙起來的時候,還靠‘二叔’來塘口幫忙。”吳峰口中的“二叔”,就是老凌。自結對子以來,在吳峰的帶動下,老凌不僅養起了龍蝦,還育起了蝦苗,當年收入就有2萬多元。

水陽鎮像老凌一樣的貧困戶,如今都結上了對子。黨員活躍在田間地頭,把貧困戶當成“親戚”,為他們出點子、想辦法、增收入。

眼看著精心養殖的螃蟹一天天長大,王小平盼著蟹黃膏肥的季節早點到來。李希蒙攝

黨員帶頭幫指導 脫貧致富有向導

沿著筆直的田埂徑直往裡走,遠遠地就能看到一間間守塘的茅屋依塘而建,立於寬闊的水塘之間,格外醒目。

臨近傍晚,蟹農王小平,趕在去學校接娃放學的空擋,忙著在塘裡栽草。

“別看這些水草長得不起眼,可對於螃蟹來說,大有用處哩,不僅可以補充微量元素,還可以降水溫遮光照,最重要的是給水塘增氧。”說起養蟹的竅門,王小平講得頭頭是道。

可就在多年前,一場意外的事故,讓王小平的左手基本失去勞動能力,因為家裡的兒子患有腦癱,老母親腿腳殘疾,2014年,通過精准識別,王小平成了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

“扶貧政策雖好,但我們不能等靠要,要自力更生擺脫貧困,身為一名黨員,我更要做出點樣子,給其他貧困戶當榜樣。”看著塘口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王小平的勁頭也是一年比一年足。

養殖面積從8畝擴大了13畝、自學青蝦和鱖魚套養、栽種水草增加收入……干一行、鑽一行,每年到了這個季節,王小平忙得是不可開交。2016年,螃蟹產量上升,市場效益又好,光那一季螃蟹就為他增收4萬多元,成功邁過脫貧線。

為了提高畝產效益,平日裡,王小平還報名參加養殖培訓班,並親自買來書籍自學養殖技術,“養蟹最重要的是把水質調好,老塘口土壤偏酸性,這就需要每半個月補充一次石灰,把PH指提上來。”站在自家的蟹塘邊,王小平就地跟養殖戶陳則華探討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水陽鎮,王小平還有另一重身份——水陽社區黨建網格員,通過主動聯系傳授養殖技術,幫扶5戶群眾實現畝均增收4000多元。

選好“領頭雁” 建強村干部隊伍

發展能力不足,發展資源匱乏,發展思路有限,是貧困村基層組織的“通病”。

近年來,宣州區水陽鎮大力實施“領頭雁”工程,一手抓貧困村支部建設,一手強帶頭人隊伍,以村兩委換屆、鎮招聘后備干部為契機,既從現任村干部中擇優“留”,又從農村致富能人中擇優“推”,還從返鄉創業人才中擇優“引”。

換屆后,一大批素質高、年紀輕的優秀人才進入村級組織班子。

其中,光明村結合村“兩委”換屆,對現任村干部擇優留任,推薦農村中涌現出的致富能手、返鄉創業人才進班子。

“這在水陽鎮的歷史上,還是頭一遭。”光明村黨總支書記楊本權說,原村級扶貧專干汪宗祝進村“兩委”班子,走馬上任﹔退伍軍人夏從龍被選拔為候補干部……都是配強黨組織班子的一次“嘗鮮”,為的就是選好“領頭雁”,激發貧困村脫貧的內生動力。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的“神經末梢”,也是推動農村發展的“指揮中樞”。“作為基層黨員干部更應在扶貧中發揮好‘火車頭’的作用,帶好頭,劃好路,帶著大家伙往前走。”宮德勇說。

自從設了黨支部,發揮了多大作用?吳峰講得實在:過去,養水產各自為陣,有了黨支部,黨員帶頭提供技術指導,幫著聯絡銷路,規模起來了,銷路也穩定了。

如今,在水陽鎮共有118個黨支部,僅光明村黨組織領辦的5農業合作社,就帶動2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流轉土地54.8畝,直接收益7.6萬元。“支部+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支部+黨員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切實將黨組織嵌入到產業扶貧中,真正實現了“黨員聚在第一線,群眾富在產業鏈”。

(責編:關飛、郭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