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滁州的长三角一体化故事:共护一泓水 绘就一卷绿

李希蒙 陶涛
2021年09月24日16:26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滁河两岸。人民网 陶涛摄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写火了醉翁亭,写火了琅琊山。而一半山水一半城的滁州,美景又岂止于此。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南望长江,北靠淮河,境内西高东低,水网发达。除琅琊山风景区之外,卧牛湖、西涧湖、池杉湖、白鹭岛、滁河两岸……各处的旖旎风光,在这里共同勾绘出了一副瑰丽的画卷。

向东与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淮安市为邻的滁州,自古就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生态环境两地共保联治,书写着滁州长三角一体化故事的绿色篇章。

夕阳下的滁河风光带。人民网 李希蒙摄

曾经“捕鱼人”,如今“护渔人”

滁河是长江下游一级支流,在流经滁州的105公里河道中,大部分是皖苏界河。

站在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的滁河岸边,眼中花草青翠,绿树成荫,静静流淌的滁河中,时不时会有一尾大鱼跃出水面,这样一幅碧波绿岸的景象,宁静且祥和。

“几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幅景象。”在这段河堤所在地,南谯区吴港村党总支书记赵国兵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曾经鱼类资源丰富,岸上居民,多以捕鱼为生。可随着不加节制的捕捞,再加上两岸建起了很多工矿企业,水体受到污染,鱼类资源也随之日渐枯竭。

做了十多年村书记的赵国兵,回想起那时滁河的状况,不禁摇头叹息,这样下去如何是好?

滁河风光带。人民网 李希蒙摄

2016年,在滁河防洪治理工程的基础上,滁州市开始先行在南谯区建设滁河风光带样板段。2019年,皖苏两省在滁河陈浅断面实施跨省横向补偿机制。

“水质不达标,上游补偿给下游;水质达标了,下游补偿给上游,两年下来,我们这里作为南京的上游水系,水质全部达标。”滁州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丁伯清说。

为了共护一泓碧水,2020年,长江干流重要支流滁河干流(滁州段)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禁捕。“这几年努力下来,不仅堤岸旁的景色美了,河水里的鱼虾也慢慢多起来了。”赵国兵说。

滁河禁捕之后,原先的渔民又去干什么了?

陈勇和同事正在堤坝上巡检护渔。人民网 李希蒙摄

每天骑着电动车,在河堤上往返巡查护渔的陈勇,就是上岸渔民中的一员。祖祖辈辈打渔为生的陈勇,在最初接到禁捕通知的时候,很是不解,可经过禁捕宣传干部的一番悉心劝导,陈勇也明白了禁捕的重要性。“总得把环境保护起来,好造福子孙后代吧。”陈勇如是说。

下定决心,陈勇不仅剪了渔网,还主动加入护渔员队伍。护渔工作并不复杂,但对责任心要求较高,陈勇每天的工作,就是骑着电动车,往返于自己管辖的25公里河道,对违法捕鱼的人进行劝阻。

“护渔过程中遇到过很南京来的游客,听着他们夸奖我们这环境好,心里头高兴。”听外地游客夸赞家乡之美,是陈勇最为骄傲的事情。

池杉湖景观步道。人民网 陶涛摄

曾经“丑小鸭” 如今“美天鹅”

在滁州市来安县和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交界处,有一片湿地公园横跨皖苏两省,因为其内拥有“华东最大的池杉林”而得名池杉湖湿地公园。园区总占地面积5800亩,其中占地1000多亩位于向阳河与古滁河之间的水网区域,为池杉林核心区。

别看公园如今已是闻名遐迩的“网红”打卡地,十几年前,这里只有一片稀稀落落的池杉林,当时的景象和现在千差万别,更别提有人会来此旅游了。

经过十多年的不断修复,现在漫步在公园内,水中荷叶连片,青杉挺拔,眼中依旧尽是绿色。而碧水蓝天之间,还有很多水鸟翱翔其中。

池杉林里往来飞翔的候鸟。人民网 李希蒙摄

这样一副生机盎然的湿地美景,离不开多年来的精心修复。“这么好的自然资源,如果不加以保护,实在是太可惜了。这几年,我们在保护中发展,牢牢守住生态环保这条底线。”池杉湖湿地公园负责人韩汇山说。

要修复并且建设好这样一块横跨皖苏两省的湿地,离不开滁宁两地一同使劲儿。2016年,随着池杉湖湿地公园正式加入长江湿地保护网络。皖苏两省围绕基础共建、资源共保、功能互补、发展共赢等理念,探索出了一条协商共建的新模式。

茂盛的池杉林、芦苇荡以及库塘湿地等独特的生态环境,为珍稀水禽、鱼类和底栖动物以及鹭类、雁鸭类等鸟类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和繁育场所。为了给栖息在湿地的鸟类提供安全的摄食来源,滁宁两地还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约定附近农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时至今日,常年栖息和每年经此迁徙的鸟类过百种,总数超过10万只,池杉湖湿地公园更是有了“百鸟天堂”的美誉。

池杉湖湿地公园内景。人民网 李希蒙摄

这样一方美景,俨然已经成为皖苏两省携手呵护长三角城市群绿肺的典范。“周边地区来这边旅游的游客很多,对大城市人来说,好的生态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韩汇山说。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之中,皖苏两省在经济建设、招商引资等多方面展开了全面合作。与此同时,两省在生态环境建设上的合作也在深度推进,结出硕果。

近年来,滁州市坚持以自然为美,不与山争地,不与水争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奋力谱写新阶段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同时,守护住这片绿水青山。

 

(责编:吴西露、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