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巡礼·滁州篇|改革发源地 高歌丰收曲

2021年06月09日08:23  来源:安徽日报
 

20210604000118a.jpgB001_副本.jpg

滁州南湖公园。(滁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初夏时节,中国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迎来旅游热潮,四面八方的游客参观“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当年农家”院落,与“大包干”带头人交谈,追寻农村改革足迹……

近年来,滁州市大力弘扬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坚持抓小岗促全市,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在农村综合改革、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放管服”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社会治理等方面大胆探索,助推高水平打造新兴产业发展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样板区、美好安徽先行区。改革试验田唱响了丰收歌,滁州经济总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三。

20210604000119a.jpgB001_副本.jpg

滁州市城南新区。(滁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巧借东风 推进高质量发展

5月20日,滁宁城际铁路二期工程一标段技术学院站—龙蟠大道站右线盾构区间顺利贯通,标志着滁宁城际铁路实现首个盾构区间双线贯通。滁宁城际铁路建成投运后,滁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将在深度、广度和质量上迈上新的台阶。

除了滁宁城际铁路,已建成运行多年的京沪高铁、南洛高速,以及正在建设的宁淮、合新铁路和北沿江高铁、宁洛高速“四改八”、南浦一级公路等快速通道,让滁州与长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此外,南谯、天长、来安等地在公共交通上与南京跨省互通,“亭城通”卡已实现与南京等200多个城市互乘互刷。

滁州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统筹推进“772”重点板块,即7家省级以上园区对标沪苏浙一流园区,全面提升承载力;7大新区新城坚持产城融合,提升项目建设和人气;顶山—汊河、浦口—南谯2个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确定编制规划、互联互通、生态共保等重点工作,完成了国土空间规划策略研究,共同成立了市场开发投资主体,华瑞微半导体等项目落户建设。

借“一体化”东风,滁州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城市建设等方面均提升了发展质量。去年,该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476个、新开工578个、新竣工385个、新投产270个,同比分别增长11%、23%、20%、49%,其中,南京等长三角地区项目占一半左右。该市还深化科创一体化发展,引进多个长三角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创新开展“智汇滁州揭榜挂帅”等活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纷纷到滁建设产业研究院等科创平台。长三角地区医疗、教育机构纷纷与滁州签约合作,率先完成长三角地区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即将建成招生。

20210604000114a.jpgB001_副本.jpg

近日拍摄的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技术学院站—龙蟠大道站施工现场。记者 罗宝 摄

创新驱动 强化产业引领

在安徽英发德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9条全自动化智能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每天120多万片210毫米大尺寸太阳能电池片从这里走向各地。 “210毫米尺寸电池片每片单瓦成本最低,单片发电量最大,是目前行业内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品。我们的智能生产线产出效率及制造成本也居业内领先水平。 ”英发德盛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荣礼告诉记者,7.5GW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总投资55亿元,去年8月开工,今年3月即调试生产,预计今年销售额可达40亿元左右。

隆基乐叶、东方日升、晶科、福莱特、硅谷智能、英发睿能、尚特杰、旭能、阳光电源……短短几年,滁州市通过招商引资和转型升级,已构建起光伏太阳能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全市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企业已有24家,今年1至4月份实现产值近100亿元,同比增长116%。

滁州市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了光伏、半导体、汽车、新能源电池、医疗器械、智能家电、新型化工、食品等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市里主要领导牵头,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按照全产业链理念完善产业体系,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产业高端化。

该市全力下好创新先手棋,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出台“1+4+N”政策体系,在全市开展企业创新培育、科技项目推进、科技人才招引、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科技创新“四大工程”,实施人才招引“三大行动”,出台系列配套措施和奖励政策,设立引导投资基金。同时,搭建创新平台,与清华、中科院、中关村等近百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设立大学科技园,长春光机所滁州装备研究院、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苏大天宫科技园等科创平台成功落户。滁州经开区智能家电产业被列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滁州市还加快以东部大江北协同发展区与西部大工业基地为主体的“一区一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硅基材料、盐化工、凹凸棒等重点产业,打造“中国水性涂料之都”、千亿盐化工产业基地和千亿硅基材料产业基地。同时,打造“三区四城一带一基地”,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主平台;构建“6+10”先进制造业体系,瞄准“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十亿项目”目标,力争智能家电、先进装备、硅基材料、绿色能源、新型化工、健康食品等六大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培育20家以上百亿级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智能仪器仪表、轨道交通装备、新型功能纺织材料、凹凸棒基新材料、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等10个以上百亿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20210608000112a.jpgB001_副本.jpg

游客在凤阳县小岗村参观游览。(资料图片)记者周连山摄

生态优先 增进民生福祉

5月26日,滁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38.01亿元,包括来安段、南谯段、全椒段,主要实施河道整治工程、截污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整治滁河沿岸环境、保护和修复生态体系,对带动滁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滁州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优先位置,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该市持续实施“百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绿色滁州行动”“城区绿化提升”“绿化攻坚”等行动,南湖公园、北湖公园、清流河公园、龙蟠河公园、鱼尾狮公园、农歌会广场、明湖、城南湿地公园、花博园等,让市民实现出门见绿的愿望。

该市坚持“河(湖)长制”“林长制”并行,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 “三大战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去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优良天数比例分别提高到36.2%、81.1%。目前,滁州市正加快发展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全域旅游,总长437公里,串联5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个草场及60个大小景观节点。

每年冬季和夏季,位于来安县雷官镇与南京市六合区程桥街道交界处的池杉湖湿地公园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休闲观光。经过皖苏两省历时40年的共同保护,这片华东最大的池杉林,已成为百鸟栖息、水草丰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胜地。

滁州市在推进长江经济带 “共抓大保护”中,筑牢“三道防线”,完成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参与滁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该市近年来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生态文明价值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记者 罗宝

(责编:范晓琳、李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