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附一院:新时代担新使命 做好人民健康“守门人”

周坤

2021年03月15日19:42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身处疫情防控主战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逐步从“战时状态”过渡到兼顾疫情防控和复工复诊“新常态”,所面临的院感防控和医院运营“双重压力”更大,所肩负的学科建设和医院布局“两个担子”更重。

新形势下,医院如何提升管理能力和综合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刘连新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以质取胜”是“百年省医”的发展密码。经过一年多的“战疫”,中国科大附一院更加坚定以“科大新医学”为导向,向一流的研究型医院、一流的质量效益型医院、一流的人文型医院转型,履行好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向管理要效益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去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的首份“国考”成绩单。在参与考核的1289家三级综合性医院中,中国科大附一院排名第31位、等级A+,安徽省首位。

“‘国考’让医院更坚定了发展方向。好的排名不是我们的唯一目标,更关键的是要把国家政策导向和医院管理推动力结合起来,这才是医院不断前进的源动力。”刘连新说。

多年来,中国科大附一院坚持“用数字说话”,推行精细化管理,从病种分布、患者来源,到科室运行、绩效考核等,都有信息“大数据”的支撑。基于此,医院才能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就像盖房子,得先有四梁八柱,我们的绩效考核就发挥了这样的重要作用。”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面对运营压力,如何做到医务人员的待遇不降低,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刘连新的答案是,向管理要效益。

他坦言,精细化管理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医院不能靠增加病人数量来提高医院收入,而是要靠精细化管理来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近年来,医院腹腔镜肝胆手术、器官移植技术等全国领先,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中国科大附一院供图。

围绕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这一目标,中国科大附一院从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服务能力等8个方面制订考核方案。在考核指标中,加大对技术能力与医疗水平的考核,对器官移植等高精尖技术加大倾斜力度,从多劳多得变为优劳优得,在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前提下,推动医疗收入结构合理化,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新形势下,以绩效考核为杠杆,医院将继续强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医院科学运行机制,增效、提质、降耗,通过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好大型公立医院的区域‘领头羊’作用。”刘连新说。

以创新促发展 多轮驱动科医融创

人体正常的关节表面有非常光滑的软骨,关节活动起来很顺畅。可一旦关节出现磨损,就会活动困难,严重时还需要全髋置换、全膝置换手术。

以往,这样的手术需要数小时,但在中国科大附一院骨科主任尚希福团队这里,一个全髋置换手术只需要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全膝置换手术40分钟就能完成,术后一天,患者即可下地活动,完全颠覆以往人们对关节置换手术的认识。

这背后,是尚希福团队国内首创的“独门技艺”——“尚氏入路”,即侧卧位髋关节直接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术,这一手术方式突破了传统手术适应症的诸多限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患者到这里接受最好的治疗,重新点燃他们生活的希望。”尚希福说。

骨科尚希福主任独创的侧卧位下直接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技术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多国医生集体前来学习。中国科大附一院供图。

如今,中国科大附一院不仅接收全国各地的同行学习进修,“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的骨科同行,也不远万里前来“取经”。

骨科关节治疗领域的创新实践,正是中国科大附一院近年来坚持“技术强院、医教研协同驱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思路的真实写照。

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医院发展亦是如此。

在刘连新看来,在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诞生的“托珠单抗+常规治疗”免疫治疗方案,就是临床与科研结合的典范。

在战疫中,这一方案不仅挽救安徽、武汉500多位新冠肺炎患者生命健康,写入国家第七、八版诊疗方案,还在美、意、加等20多国推广应用,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力量。“这一方案的成功,更坚定了我们走‘科大新医学’创新之路的决心。”刘连新说。

有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科大附一院共立项医疗新技术280项,并首次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同时,医院提供1000万扶持医疗领先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努力让大病、重病不出省。

作为一家拥有123年历史积淀的百年老院,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中国科大附一院正坚持在医教研协同发展中书写答卷,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引育高层次人才、催生高水平成果,努力将医院建设成中国科大服务安徽人民的重要阵地,为“健康安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以党建领发展 绘好人文医院“同心圆”

人们印象中的医院,是冰冷的、白色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强,现代医院不仅需要有完善硬件设施,高超的医疗技术,更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和精神需求。

“十四五”开局之年,谋划当前与未来,刘连新进一步认识到,“创新”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有一条是不变的,那就是坚持党建引领,将人文融入医院改革发展的血脉。

党支部立项工作是中国科大附一院坚持十余年的党建品牌。根据近三年的统计,60%以上的项目都是党员带头、医护人员从实际工作出发提出的改善医疗服务措施,有的已经持续开展多年。

“我们每年一个主题,坚持从患者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患者需要的地方做起,不断改进就医流程,改善服务态度,增加人文关怀,让患者有更多的获得感。”刘连新说。

刘连新表示,2020年医院党委出台“常态抗疫下持续改善医疗服务专项行动计划”,将改善医疗服务贯穿于院前、问诊、院后等各个环节,让老百姓在抗疫新常态有更多就医获得感。

不仅是医院管理者,更是一名肝胆外科医生,刘连新至今仍每周上门诊、做手术。医生视角更让他清楚的认识到,人文医院建设一定不只是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更应该包含对医护人员全方位的关爱。

“医护是高压力、高负荷的职业,如何让一线医护人员在高强度的工作下,依然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和奋斗不息的进取之心?这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工作。”刘连新说。

去年战疫期间,中国科大附一院皖、鄂、国际三线作战,救治的危重症患者全省最多、派出的队员全省最多,一线医务人员的身心状况也备受关注。

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统一部署,多个行政管理部门组团成立心理关爱小组,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做好援鄂队员的心理疏导;一对一开展一线医务人员家属的上门慰问;对队员的子女结对进行志愿辅导……抗疫期间,中国科大附一院没有一名医务人员感染,更没有一名医务人员临阵退缩,出色完成抗疫任务。

抗疫期间,中国科大附一院没有一名医务人员感染,更没有一名医务人员临阵退缩,出色完成抗疫任务。中国科大附一院供图。

“人文医院建设不仅是现代化的高楼、几幅字画、几句标语口号、几场活动那么简单,而是深入骨髓、潜移默化的自觉”,在刘连新看来,人文医院一定包含对员工、对患者的真诚关爱、充分尊重的习惯养成和文化自觉,它需要历史积淀,更需要组织不断地传承和创新。

今年,中国科大附一院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系列活动,其中一项就是通过征集全体员工对新时代省医精神的理解认识,凝聚共识。

“人心齐,泰山移。只有把人文医院这个最大的同心圆画好,才能不负重托,不负时代,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刘连新说。 

(责编:关飞、张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