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合肥,谁最“吸睛”?

宫礼 杨赛君

2021年02月05日16:01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2020年之于合肥,是“重山千叠,步步跨越”的一年:跨过万亿元大关、跻身全国城市GDP20强。

每当媒体聚焦合肥经济发展的时候,总是少不了这几个“明星”:大众安徽、联宝科技、蔚来汽车、长鑫存储、联合利华……这些企业都坐落于一个地方: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翡翠湖风景区 合肥经开区供图

合肥市相关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20年合肥经开区GDP增长6.1%。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战新产业产值增长10.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1%。新签约项目132个,总投资649.4亿元,总投资额位居合肥市第一;引进百亿元项目3个,居合肥之首。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6亿美元,同比增幅14.6%,在合肥处于领跑位置。

与此同时,一个个“国字号”,令人惊喜:2020年,合肥经开区成为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核心区、获批中部地区唯一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获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荣获安徽唯一的国家首批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评为国家绿色发展最佳实践园区……

2020年,合肥经开区无疑成为投资的热土。厚重的“安徽工业第一区”是如何“吸睛”,助力万亿合肥?解密“经开密码”,或可窥探一斑。

智造基地 产业强根

“不容易!”这是很多人对2020年合肥经开区的评价。作为安徽工业第一区,面对疫情、汛情的冲击,压力前所未有。

“不容易”三字,既指开局之难,亦言底盘之大。

2020年,合肥经开区从困境中逆势起飞。蔚来中国总部、沛顿、北大青鸟、大众安徽研发制造基地、华东科技……随着一批国内相关行业领军企业及平台落地,该区2020年项目总投资额达649.4亿元,位居合肥市首位。此外,该区目前重点在谈项目总投资额将达2398亿元。

联宝科技逆势上扬,成为合肥历史上首个千亿企业。

联想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和研发基地 合肥经开区供图

“选择合肥、落户经开,是千亿目标达成的关键。”联宝科技CEO柏鹏坦言,疫情之下,从精准防控到共享用工,从政策补贴到产业配套,合肥经开区的“托底服务”让联宝科技吃了定心丸,跑出了“最美加速度”。

去年9月,在合肥经开区综保区内工厂已满负荷的状态下,合肥经开区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为契机,积极探索“外发加工”“区外保税仓储”等海关监管新模式,帮助联宝科技在综保区外建设云海新园区。

短短51天,7万平方米的厂区实现从项目启动到首台产品下线;用时47天,新园区出货量突破100万台,创造了行业建厂架线的联宝速度。新园区达产后将贡献年产能1500万台。

“厚重”是经开区制造业的底色,而工业互联网的加持让数字工厂建设加码提速。

2020年9月,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了新一轮全球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名单,位于合肥经开区的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光荣登榜,实现安徽省“灯塔工厂”零的突破。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自2002年建立至今,已发展成为联合利华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其生产的产品不仅供应中国市场,还出口14个海外市场。目前,该基地的智能化水平已达90%,是行业领先的“可持续智造”生产基地。

联合利华是经开区从“制造”到“可持续智造”突破性跨越的典型代表。作为一座建厂20多年、并不年轻的工业园区,联合利华的完美“蜕变”展现了经开区强大的产业质地。

“产业数字化可以从车间里的一个参数、一个传感器的应用开始,从数字应用到数字工厂再到未来工厂,让经开区产业数字化从盆景变成风景。”联合利华北亚区副总裁曾锡文、蔚来汽车CEO李斌对此深有同感。

蔚来汽车合肥先进制造基地 合肥经开区供图

建设伊始的合肥经开区是引领合肥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做大坐稳“安徽工业第一区”。在通往新工业大融合的道路上,合肥经开区也面临着亩均效率低下等“转型阵痛”。

经开区引进第三方中介评价机构,对区内所有占地工业企业实行绩效评价工程,绩效评价指标设置突出单位土地利用效率,分别为亩均税收、亩均主营业务收入、亩均利润、环境保护、研发创新5项,将企业分为A、B、C三类,实行差别化管理。通过“腾笼换鸟”,合肥经开区以“有限空间”赢“无限发展”,着力打造“亩均效益第一区”。

开放高地 放眼世界

首条国际货运航线;首条全货机航线、首飞“合肥-法兰克福”临时货运包机、首个国际快件监管中心、首个临空型保税物流中心(B型)、首个进境水果口岸、首个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首单跨境电商保税备货业务、首家省政府授牌的跨境商品直销中心……作为内陆城市的开发区,人们很难将合肥经开区与对外开放联系起来。殊不知,近年来,合肥经开区先后开创安徽省对外开放史上十多个“第一”,引外资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

在合肥经开区的派河国际物流园,8个2000吨的泊位蓄势待发。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的建设运营,意味着合肥将具备高吨级船舶的通航条件。而“铁海联运”“河海联运”等物流通道的开辟,将进一步丰富合肥制造业企业对外物流通道,优化企业物流结构。

离派河物流园仅一公里远的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也承载着重要的开放功能,与物流园实现区港联动。历经多年建设与发展,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2020年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19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86.4亿美元,在海关总署对外公布进出口数据的127个综保区和出口加工区中位列第13位、在安徽位列第一。

新桥科创示范区鸟瞰图 合肥经开区供图

而在合肥经开区“北区”的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机场客货运正高速增长。围绕打造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以唯品会、菜鸟物流为代表的航空物流园和跨境电商基地加快建设,其中,唯品会项目已建成投运,全年实现销售额18.89亿元。货邮吞吐逆势上扬,完成8.75万吨,同比增长0.5%,其中国际货运吞吐量2.33万吨,同比增长43.7%。

北空港、南派河。如今的合肥经开区,已经搭建出“水陆空大通道”雏形。水运铁运空运“三军联动”,形成开放大通道、服务大通道、竞争大通道,对外开放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并立足长三角,放眼全世界。

如果说通道是开放的硬件,那么平台就是开放的软件。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来来往往的车辆络绎不绝。“综合保税区是整合现有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口岸功能的特殊区域,是比出口加工区开放层次更高、优惠政策更多、功能更齐全、通关更便捷的‘特区’。”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露介绍道,开放形态的升级,最终的结果是拉动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合肥经开区已经形成了航空港(进境指定口岸)、综合保税区、空港B保、跨境电子商务港、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五大开放平台,占据合肥市开放平台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唯品会、菜鸟等一批知名电商企业入驻,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新的经济和新的业态正在茁壮生长。

破局之思 科创引领

从制造业起步,由弱变强,成为安徽“工业第一区”,当下,合肥经开区快跑进入“新工业大融合”的变革潮流,在“产业+科创”新生态环境的引领下,开启新一轮的自我革命。

今天的合肥经开人,也在赋予“项目就是第一生命线,服务是安身立命之本”新的内涵。

20多年前,合肥经开区从零基础起步,抢政策、抢时间、大干快干,成就安徽工业第一区的辉煌。时钟拨向今日,经开区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在不断沉淀,深思后再出发。

回应“转型之问”,“产业+科创”则是经开区践行的发展方向。

在风景旖旎的南艳湖畔,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内的监测大厅,正全方位监测城市桥梁及燃气、热力、供水等“城市生命线”的运行状况。集聚公共安全领域科技、人才和资本要素,未来这里将成为国际一流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基地。

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嫁接,让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见效,城市安全管理的“清华方案·合肥模式”已推广至全国50余城市并走向世界舞台。而这只是合肥经开区实施“科技+产业”战略,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手抓“创转升”(创新转型升级)集聚新一轮发展动能的缩影。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平台——巨灾科学中心 合肥经开区供图

如何提升创新驱动力?合肥经开区科技局局长邵志理介绍,不能抛开产业这个最大优势谈创新、搞科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由此及彼的问题。合肥经开区提出“科技+产业”的产业创新战略,让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科技最大程度产业化。

合肥经开区一方面推进企业研发机构、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科技孵化器,嫁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之关联产业,加速家电、汽车、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迭代升级。

另一方面,合肥经开区与清华、天大、北外、中科大、哈工大、安大、38所、通用所等大院大所的良性互动,推进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哈工大(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等“七大创新平台”产业化,着力打造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60万辆)基地、高端芯片基地、公共安全产业化基地、全球最大的笔电研发制造基地、全球首个口服胰岛素胶囊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依托七大创新平台,该区实施科技中小企业“四个倍增”(数量、规模、效益、创新能力)计划,运用创新券、科技贷、高企贷等金融手段,设立基金大厦,聚集基金成林,构建科技企业成长生态体系。数据显示,目前,合肥经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6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79.4%,全社会研发投入4.5%,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2.8%,授权量年均增长42%。

“‘产业+科创’的发展模式,是合肥经开区综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合肥经开区经贸发展局局长胡文亮介绍,合肥经开区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中,着重引入具有独特创新技术的企业和平台,作为相关产业创新升级的核心驱动,配合产业链条的完善和补缺,推动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传统产业升级。

创新,是经开区转型升级的基因。在这里,创新从科技延伸到服务等方方面面。

从针对重点产业链的链长制推广到全国首创“共享用工”模式解决疫情期间企业用工难题,再到在安徽率先出台“留工稳产”举措,两千元津贴补助省外员工“异地过年”……合肥经开区在营商环境打造上,创新服务方法,始终走在前列。“我们致力于和企业成为一家人,为企业提供管家式服务,帮助企业创新方法思路解决难题,这是所有经开人发自内心的一种行动自觉。”合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秦远望如是说。

说易行难,时间是最好的见证。

对合肥经开区而言,坚守实业,持续创新,才是不断攀登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经开人始终怀着初心,踏浪前行!

(责编:关飞、张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