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讲好安徽故事

2020年08月22日07:35  来源:安徽日报
 

  游客在安徽博物院观展。 (资料照片) 记者 许昊 摄

  近日,我省推荐上报的3个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向社会推介100项2020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其中“决胜——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展入选20项重点推介展览——

  当前,博物馆迎来最好的时代,从“以藏品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的策划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近期,我省推荐上报的3个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向社会推介100项2020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这三个展览分别是由安徽博物院推介的“决胜——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皖乐徽声——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和蚌埠博物馆推介的“七千年前的微笑——双墩文化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专题展”,其中“决胜——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展入选20项重点推介展览。这些精心策划的主题展览,结合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导向与观众文化需求,在展览实践中尝试了多方面的创新。

  回应时代热点 讲好地域特色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安徽博物院推出“决胜——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展,是对这一时代热点的积极回应。 “安徽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应该被铭记,应该展示给人民群众看。但博物馆现有研究和展品暂时有所缺乏,这就需要策展人员搜集整理大量安徽脱贫攻坚素材。 ”据安徽博物院“决胜——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策展人王梦迪介绍,该展是省文化和旅游厅年度重点项目之一,由安徽博物院承办。展览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立足于安徽,将通过文物、文献、图片、多媒体演示、互动体验项目等方式,真实展现安徽奋力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进程和奋斗故事。由于疫情的原因,原定的展览日期推后,目前该展正处于紧张的筹备阶段,计划于今年底与观众见面。

  “皖乐徽声——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在内容上颇具安徽特色,于去年12月20日至今年5月20日在国家大剧院展出。展览由省文化和旅游厅、国家大剧院共同主办,安徽博物院承办。安徽博物院保管部副主任姜岱品介绍,作为首个以安徽音乐戏曲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原创展览,荟萃了安徽博物院及省内外三十余家文博单位珍藏的音乐、戏曲文物精品,回顾了江淮大地乐舞文化的先声肇音,重现傩戏、目连戏、徽州戏曲、凤阳花鼓、黄梅戏等安徽主要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变迁,彰显安徽地方戏曲文化在推动我国戏曲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淮水汤汤,涂山苍苍,蚌埠地区沟通南北,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本次入选的主题展览中,蚌埠市博物馆申报的“七千年前的微笑——双墩文化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专题展”是其中之一。据该馆保管部主任陈卓介绍,这个展览是馆里的常设专题展,从2018年10月策划展览,去年的博物馆日即5月18日开展至今。本场展览以新石器时代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为专题,讲述了新石器时期蚌埠地区人类生活图景、审美观念、思想表达与自身认知。该展览分为“安土敦仁——陶塑的烧制与美学表现”“画为心声——文物中的雕题与纹面” “初民思远——早期的女性形象”三个部分,以制作工艺、美学表现、雕题纹面的社会学内涵以及其性别探讨展开,几个体系互相衔接,形成一个展览整体,展示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的独特魅力,彰显蚌埠悠久的历史文化。

  创新策展理念 深挖文物内涵

  宏大而抽象的展览,如何做到既主题突出,又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王梦迪介绍,“决胜——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展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展示,一是以小见大,通过真实的人物,包括脱贫群众、帮扶干部以及众多的参与者,和来自一线的真实故事,展示出安徽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实践创新与典型经验。二是以简述繁,用三种手段呈现给观众。首先用图解等方式解读政策,二是通过实物展品、影像资料、人物故事等展示政策的落实,最后用形式多样的展陈手段来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讲好老百姓能看得懂、看得明白的伟业故事。

  戏曲文化历史悠久,文化遗存多样,既有实物遗存,也富有非物质文化属性。为了全面反映安徽音乐戏曲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姜岱品介绍,“皖乐徽声——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策展团队依托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在省内外遴选组织展品,涉及省市县文博、剧团、档案馆、图书馆等多个行业30余家单位。另外,策展团队根据展览需要,组织征集、借用了一批戏曲服饰、道具、曲本等民间藏品。这些实物资料颇具地域文化特征,生活气息浓厚,可以有效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产生共情。

  事实上,他们在展览期间也发现一个现象: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斑斓的戏服、灵动的道具,更能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同时,策展团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演艺机构、民间演出团体等开展合作,选取了大量影像、图片、实物等,作为辅助展品应用在展览之中。 “我们将傩事活动的仪仗在展厅中配合影像资料进行场景复原,让观众能够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痕迹;结合演出剧目展示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演出时穿戴的真金绣蟒袍玉带、点翠头面等,更加全面地呈现传统戏曲的丰富内涵和传承发展,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空间,让他们在更感兴趣的同时,对于安徽戏曲也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 ”姜岱品说。

  借助科技手段 盘活文化资源

  “皖乐徽声——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的实体展览目前已经撤展,但是没关系,VR虚拟展厅可以带你继续参观。通过安徽博物院微信公众号,观众可以进入VR展厅,动动手指,同样可以“移步换景”,细节之处都能看得清楚,可能比现场观摩还清楚。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博物馆展陈中,线上展览并非今年的独创,近年来,博物馆积累了大量的数字文物成果。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今年的线上展览的进程提速,内容更丰富、技术手段更多样。姜岱品介绍,以“皖乐徽声——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为例,除了常规的布展方式,他们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休宁县“馀庆堂”古戏台按照10:1的缩微比例搬进了展厅,古戏台雕饰华丽,演出功能完善,教化与娱乐功能相辅相成,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这样一座“戏台”立于展厅中,给参观者带来的视觉震撼不言而喻。

  陈卓介绍,“七千年前的微笑——双墩文化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专题展”虽然展示是的是比较久远的历史,但由于展品自带“亲和力”和“话题度”,为此他们馆引入了自助导览系统、3D魔墙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将文物更清晰、更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增加观众参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使观众“足不出户”即可全面了解和欣赏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前不久该馆还配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制作了《神秘的双墩遗址》纪录片,已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疫情期间,他们还在腾讯平台云游展厅向广大市民直播,同时以抖音的形式制作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短视频,在手机客户端传播,获得了更多关注。

  业内人士认为,时代在变,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在变,博物馆展览正在发挥自身优势,以实物作为主体,增强展览的叙事表达能力,让观众在学识与情感、观念和行为上得到更多满足和体验。同时,以展览带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文化资源的展示利用,有利于促进相关资源的优势互补,推动系统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并最终实现让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厚滋养的真正目的。(记者 徐志纯 晋文婧)

(责编:黄艳、关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