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苦功夫” 用“高智慧”,宣城路域治理打出組合拳

隨著一條條公路的開通提升,以青山綠水為依托、文化底蘊融合優美生態的安徽宣城,吸引著大量江浙滬地區游客紛至沓來。特別是S206省道,更是成為游客深入皖南、領略皖南川藏線秀美風光的“交旅融合”主動脈。
路興旅游旺,交通便利帶火了當地的民宿產業,據統計,僅是位於皖南川藏線入口處的涇縣蔡村鎮,就有400多家民宿。看著當地旅游業越發紅火,每天在公路上奔走幾個來回的宗治國感到肩上的膽子更重了。作為宣城市涇縣交通運輸綜合執法大隊路政中隊中隊長,道路是否通暢,路面是否有超載超限車輛影響道路安全,是宗治國每天關心的“頭等大事”。
5月25日下午,宗治國照例和同事駕車在公路上巡查,行駛至蔡村鎮月亮灣風景區時,路邊堆起的毛竹引起了他的注意。蔡村鎮自然資源條件優越,竹林面積高達8萬畝,每年竹筍產量達1600萬斤,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長期以來,當地村民也保留了做毛竹生意的習慣。
宗治國和同事一起清理路面堆放毛竹。人民網 胡雨鬆攝
“旅游旺季快到了,村民心思都放在經營民宿,砍毛竹的人少了。”宗治國介紹,當地村民在砍伐毛竹后,通常都會把毛竹堆在路邊,等待貨車運輸。“村民掙點錢不容易,但是現在路邊來往車輛比較多,還是不能堆到路面影響交通。”宗治國坦言,每年冬天,當涇縣進入旅游淡季,路邊的毛竹就會多起來,隻要遇到雜物自己也一定會下車清障,“十幾根毛竹搬下來,再冷的天也要熱得一身汗!”
清理路面雜物,清理民宿經營者擺放的非公路標志……路政執法隊員的日常工作十分瑣碎,對於整條皖南川藏線來說,正是這一點一滴的工作,才將公路網絡的末梢逐漸打通。
經過道路改造提升,S206公路環境持續改善。人民網 胡雨鬆攝
王小琴在S206省道旁經營著一家民宿,家門口的變化,王小琴看在眼裡,甜在心頭。“去年10月,酒店門口路修好了,游客就沒斷過。”談到家門口這條公路,王小琴眼裡藏不住的笑意,“有不少回頭客都跟我們說,現在開車走這條路,路面干淨得很,路兩旁環境也得到很大改善!”
除了現場執法隊員的“苦功夫”,近年來,宣城市通過高科技手段,以“非現場”執法持續加強路域環境治理。在涇縣新元治砂治超監管點,路政工作人員正通過電腦屏幕密切關注著省道上重型貨車的運載情況,貨車通過龍門架時,其載重、貨物高度等信息就會實時傳輸到系統上。
路政人員查看貨車通行數據。人民網 胡雨鬆攝
“我們通過車流量分析,用三年時間在30條重要國省干線公路上設置了43處治超非現場執法卡點,建成‘1+7’套治超非現場執法平台,共辦結4620余起治超非現場案件,織密了全市科技治超網。”宣城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政委何炎明介紹,運用高科技手段的“非現場”執法,在有效實現對治砂治超現象打擊的同時,更好地提升了排查效率。
據了解,下一步宣城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將加快實現從傳統治超模式向非現場執法模式的轉變,在織密科技治超網,推動治超工作實現“線上”+“線下”優勢互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