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安徽:回應家庭“剛需” 實現“托”“育”並重 

2023年05月08日11:26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淮北市相山區東山街道一家托幼班內,孩子們正在快樂游戲。

淮北市相山區東山街道一家托幼班內,孩子們正在快樂游戲。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通知,命名33個城市(區)為第一批全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城市,合肥市和淮北市成為安徽省兩個入選的地市。

其實,2022年5月,安徽省發布十項暖民心行動,“安心托幼”即是其中之一。當月底,省級《安心托幼行動方案》出台,聚焦“托育難”“入園難”“接娃難”等現實問題,提出具體目標和路徑。隨即,省內多個地市出台實施方案和細則,全力推動。

托育服務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三孩”生育政策實施的當下,托育機構能否迅速全面鋪開,能否提供讓家長放心、安心、貼心的多元化服務,直接影響著家庭和年輕人的生育意願。

時隔近一年,安徽省,尤其是剛剛入選的合肥、淮北兩市,托育服務究竟進展如何,家長反響怎樣?

合肥:迅速出台方案 回應家庭“剛需”

“我們是雙職工家庭,通常早上7點40分左右把孩子送來,晚上6點接走。”自從家裡阿姨離開,合肥市包河區盛大社區的施女士就將孩子送到了家附近的樂高樂嬰幼兒托育服務機構。“這樣我們能安心工作,托育機構真是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

據介紹,該機構是安徽省托育服務領域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19年8月拿到執照后,我們花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對人員進行培訓、考核、嚴格淘汰,組建了初始團隊。”半路轉型加入托育行業的園長王淑靖表示:“自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以來,嬰幼兒照護已經成為不少家庭的‘剛需’,政府的支持也是回應了家庭的需求。”

記者注意到,2022年8月,在省級《安心托幼行動方案》出台后的三個月,合肥市即出台了市級方案。

該方案分步驟細化了從2022年到2025年的托位數、幼兒園學位數等行動目標。明確到2025年,全市總托位數將達5.98萬個左右,每千人口托位數達5.6個以上,基本實現全市城鄉社區托育機構全覆蓋。

為實現該目標,合肥市將加快普惠托育機構的建設,到2025年,各縣(市、區)、開發區公辦獨立托育機構不少於一個﹔加強小區托位供給,新建城市小區,規劃建設托育服務設施,與住宅同步驗收、交付使用,老城區和已建成小區,到2025年按照每千人不少於8個托位標准補齊﹔鼓勵通過自建自營、合作經營、委托經營、依托公立醫院建設、用人單位自建自營等多種方式,提供多渠道的托育服務﹔推進托幼一體化建設,到2025年,實現各縣(市、區)、開發區不少於30%的幼兒園開設托班。

在資金支持上,市級財政將在省財政每個托位1萬元補助的基礎上,對被認定為年度托育示范點的托育機構,每年給予8萬至12萬元補貼。對在衛健部門備案的托育機構、保育人員崗前培訓等,均有不同標准的補助。

為實現保育人才供給,合肥市還支持合肥學院、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等院校加大學前教育專業、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支持中等職業學校加大保育員、育嬰師等專業人才的培養。

合肥市托幼政策出台正值開學季,各縣區的配套政策獎補也紛紛出台並迅速落地。2022年9月,作為合肥市主城區之一的包河區,在政策獎補等綜合措施的激勵支持下,備案托育機構已有26家,托位1788個。半年多來,該區繼續加快普惠托育機構建設,通過自建自營、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多種方式開辦托育機構,同時推進托幼一體化建設,持續擴大普惠托育服務供給。

淮北:家長從“被迫送”到“主動送”

淮北市的入選,主城區相山區功不可沒。去年以來,相山區積極推進“安心托幼”暖民心行動,因地制宜發展多元托育模式,通過補助、補貼等方式鼓勵發展民辦普惠性托育服務機構,讓托育真正走進百姓心坎。

“以往,大多家長被迫送孩子來,現在不一樣了,更多家長主動送孩子來。”淮北市昱德嬰幼兒照護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昱德托育中心)負責人聞俠這樣形容從事托育行業這幾年最大的變化。

昱德托育中心是安徽省首家領取營業執照的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它的成長是相山區民辦普惠性托育服務機構發展的縮影。

“取得証照前,我們在政府部門扶持下進行了兩年試點。”聞俠介紹。正是因為政府支持,加之此前長期積累的經驗,他們才敢於成為一家獨立的3歲以下全日制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

即便如此,起初,該園招生也並不如意。最大障礙是家長的不信任。在聞俠看來,不信任源於兩點——

首先是托幼機構的“內功”沒有練好。為此,聞俠及其團隊“摸著石頭過河”,經近三年的摸索,形成一整套的托育標准化流程。在園內二樓走廊牆面上,詳細寫明了孩子一日生活起居內容,家長一看便知﹔從業人員上崗前簽訂承諾書,還接受包括法律知識在內的系統培訓﹔在托育模式上,有學期托、月托、日托,甚至還有小時托供家長選擇。

其次,家長對托幼尚不了解。為此,昱德托育中心主動邀請家長入園參觀,積極開展各類表演活動,讓家長深入了解托幼,放心送孩子入托。

在聞俠看來,近年來,相山區加大力度推進托幼“暖民心工程”,推動托幼政策普及,讓家長感受到實惠,轉變了觀念。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主動送孩子來。“前幾天,就有一對父母把1歲8個月的寶寶送來。他們家裡其實並不缺人帶孩子。”中心一位工作人員說。

據悉,目前該園近70名幼兒,按照1歲以下、1歲∼1歲半、1歲半∼2歲、2歲∼3歲,分成4個班級,每個班級配備兩名教師、兩名保育員。聞俠介紹,昱德托育中心托位已接近飽和。

作為托幼“暖民心工程”的重要一環,今年以來,相山區扶持普惠性民辦托育機構的發展,在省、市《方案》出台的基礎上,出台了《普惠性民辦托育機構補助經費管理的指導意見》《普惠性托育機構建設補貼實施方案(試行)》,實施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扶持計劃,通過財政補貼、購買服務、減免租金、派駐公辦教師、培訓教師、教研指導等方式,讓民辦幼兒園把收費標准降下來,把服務質量提上去,下大力氣支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

以昱德托育中心為例,該園自成立以來已累計享受各級扶持資金超百萬元。除此之外,普惠托育機構用水、用電、用氣按居民生活類價格執行。

據悉,相山區將民辦普惠幼兒園獎補標准由300元/生/年提高到400元/生/年,對參加延時服務的幼兒按300元/生/年標准給予所在幼兒園財政補貼,並納入財政預算,確保資金及時發放到位,讓辦園企業無后顧之憂。

數據顯示,2022年,相山區新增民辦普惠性幼兒園5所,增加托位340個。預計到2025年,全區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可達96%,形成以普惠性資源為主體的辦園體系。

加快人才培養,實現“托”“育”並重

自1996年參加原國家計生委(現“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等五部委發起“0歲起跑線——萬嬰成長跟蹤指導示范工程”,1998年參與醞釀籌建《萬嬰跟蹤》全國首家教學中心,到2002年《萬嬰跟蹤》課題結題,教學中心落戶安徽省合肥市,並向國家商標局申請“未來園”商標,與同人一起創辦“未來園”,26年來,徐承彬一直深耕托育行業。

“0∼4歲是大腦發育成熟的關鍵時期,在這段時期對孩童進行一定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對促進嬰幼兒大腦的發育、生理和心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徐承彬告訴記者,早期教育也是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徐承彬看來,回應家庭的托育“剛需”,政府全力推動托幼機構的建立,大力發展普惠性托育服務,近年來,在全省各地,托育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成立,的確解了很多家庭尤其是年輕父母們的燃眉之急。

“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托育、早教都屬於教育的薄弱環節,存在大學相關專業設置不足、涉及這一領域研究的學者稀少、相關的法律法規空白、主管部門不明確等問題。”徐承彬認為,“生育政策的調整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倒逼托育行業緊急啟動。一些托育機構厚積薄發抓住機遇,但仍有不少機構急於搶抓風口進入托育行業,隻‘托’不‘育’,僅滿足於有場地、有保育員、有老師這些基本條件,而在嬰幼兒培育的科學性、系統性、全面性上仍未做好准備。”

“越來越多年輕父母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甚至將教育前置到‘胎教’階段。”徐承彬認為,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培養模式和體系,高校現有的幼兒教育專業,其實與早教人才的培養存在本質的不同。迅速“膨脹”的托育市場和行業,也需要盡快出台相關法律法規、行業標准,進行規范管理。因此,他呼吁,高校要盡快轉變人才培養方向,為托育行業培養更多專業教師和管理人才,盡可能從以“托”為主向“托”“育”並重過渡﹔主管部門也應助推相關行業標准和法律法規的出台,規范行業發展。(記者 王蓓)

來源:中國婦女報

(責編:劉穎、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