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蚌埠五河:一水兩用一地多收 稻蝦共作蹚出致富路

胡雨鬆 陶濤
2023年05月05日11:55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安徽蚌埠旅游異常火爆,市區南北分界線標志和張公山珍珠女雕像成為熱門打卡地,網紅餐館門前也排起長龍,“蚌埠麻蝦”成為游客們必點的一道硬菜。

眼瞅著“蚌埠麻蝦”走紅出圈,黃躍宗心裡樂開了花。

俯瞰養殖基地。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俯瞰養殖基地。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六年前,黃躍宗毅然辭去企業高管職位,回到蚌埠市五河縣辦起小龍蝦養殖。回想起當年的決定,黃躍宗覺得無比正確。

五河縣地處皖東北淮河中下游,因境內淮水、澮水、漴水、潼水、沱水五條河匯聚而得名,優質好水給當地培育養殖水產品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條件。黃躍宗開辦的安徽省潤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就在沱湖岸邊的大崗村,經過土地流轉,公司現有5000畝土地全部用於開展稻蝦共作項目。

個頭大點的龍蝦,每斤均價都在30元以上。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個頭大點的龍蝦,每斤均價都在30元以上。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在潤博農業養殖基地內,工人穿著水衣,正在熟練地收網、分揀、打包、裝箱,不久后這批鮮活的龍蝦將被運至周邊多個城市。“龍蝦大一點的能長到7錢,能賣到每斤30元,5錢大的每斤也要20元。”聊起養蝦經驗,黃躍宗打開了話匣子,“五河水質好,污染小,龍蝦個頭大,肉質也飽滿。小龍蝦的生長周期大約40天。四月中旬投放最后一波蝦苗,5月底就能收獲,6月初栽種水稻,最終實現稻蝦共作雙豐收。”黃躍宗笑著說。

黃躍宗養殖的龍蝦個頭大,肉質飽滿。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黃躍宗養殖的龍蝦個頭大,肉質飽滿。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早年間,黃躍宗在外“打工”,一路干到公司高管,年薪能拿到50萬元。“在外面怎麼都是給別人打工,不如回到家鄉和鄉親們一起干事業。”黃躍宗回憶,當初讓自己下決心返鄉創業的,除了五河縣對水產養殖的政策支持,還有“稻蝦共作”生態種養的廣闊前景,“等到6月小龍蝦賣完,田裡稻茬的根腐爛后就是肥料,緊接著就能開始下一季稻田的耕作。”春天養蝦、夏天種稻、秋天田間套養螃蟹,田裡一年四季沒有閑時,黃躍宗掐指一算,“現在正是大規模出貨的時候,不但蚌埠城區龍蝦館找我拿貨,江蘇盱眙也有大客戶,僅龍蝦一項,一年進賬300萬沒有問題。”

在收網裝箱后,五河龍蝦將被運往安徽蚌埠、江蘇盱眙等地。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在收網裝箱后,五河龍蝦將被運往安徽蚌埠、江蘇盱眙等地。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在五河縣武橋鎮武橋村高士維龍蝦養殖基地,負責人高士維這兩天也在忙著將小龍蝦收網發貨。“個頭大的能賣到40多元一斤!”高士維笑容滿面。據介紹,該龍蝦養殖基地總面積200余畝,同樣實行“稻蝦共作”生態種養模式,每年6月至11月份種稻,12月至來年6月份養蝦,預計今年龍蝦產量將達到10萬斤,真正實現了“一水兩用、一地多收、漁糧雙贏”。

“稻蝦共作”產業興旺,也為當地村民致富找到了一把“金鑰匙”。據了解,不少村民在黃躍宗和高士維的龍蝦養殖基地打零工,一個月也能掙到三四千元收入。

“稻蝦共作”給養殖戶帶來一年四季的好收成。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稻蝦共作”給養殖戶帶來一年四季的好收成。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為了保障“稻蝦共作”的成功推廣,五河縣還為養殖戶們請來專家,在田裡對生產養殖“問診把脈”。王本龍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五河縣科技特派員,每年春夏之交都是王本龍最忙的時候,一個月裡近一半時間是在塘口、河邊和魚蝦一起度過。

王本龍介紹,每年春天氣溫回升,養殖池內的水體營養豐富,藻類植物生長較快,會導致水體缺氧,給幼小的龍蝦生長帶來不利影響,“我們多下塘看看,多跟養殖戶問問,就能多幫他們一點。”在王本龍眼裡,“稻蝦共作”有著天然的優勢,蝦田裡肥料、農藥用得少,更環保健康,所產的蝦田米也更受市場青睞,稻子加工后價格更高,從某種意義上,又增加了效益。

工人正在捕撈小龍蝦。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工人正在捕撈小龍蝦。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稻蝦共養”產業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香餑餑”,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據了解,下一步,五河縣將在稻蝦市場進入平穩期后,嘗試繼續推廣稻蟹、稻魚、稻鰍、稻鱉等養殖模式,尋求稻田綜合種養多元化發展。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